关灯
护眼
字体:

南明史_顾诚【完结】(133)

  分兵员和粮饷,不少土司的头人成了大西军下的将领。孙可望、李定国等人

  排除民族偏见,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将士能够用其所长,如山区行军作战,组

  织象阵等等,从而扩大了兵源,形成了西南各族人民共同抗清的局面。清朝

  廷臣在奏疏中说:“孙寇所藉兵力,洞蛮为多”①。时人李介也说:“定国所

  ② 《明末滇南纪略》卷三《盘踞滇城》。

  ③ 同上书,卷四《政图治安》。

  ④ 同上书,卷四《政图治安》。

  ① 《明末滇南纪略》卷四《政图治安》。

  ② 昆明无名氏《滇南外史》。按,《明末滇南纪略》记严似祖为吏部兼礼部尚书。

  ③ 《明末滇南纪略》卷三《盘踞滇城》。

  ④ 同上书,卷四《悔罪归明》。马兆熙当作马兆羲,见前注。

  ⑤ 参见傅迪吉《五马先生纪年》;李蕃《雅安追记》。

  ① 《清世祖实录》卷一百。

  将半为..倮、傜、佬,虽其土官极难钤束,何定国御之有法也?”②这表明大

  西军领导人在团结西南少数民族问题上收到了显著效果。

  在宗教政策上,云南各族人士多虔信佛教。大西军初入滇时对这一特点

  注意不够,如1647 年李定国率军攻克丽江(今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当地“俗

  多好佛,常以金银铸佛,大者丈余,次者八九尺,再次者二三尺不等,如是

  罗列供养”。大西军将士竟然把佛像“尽击碎驮出”,充作军饷③。为时不久,

  孙可望等就改变了政策,明令保护宗教寺观,甚至带头刻印佛教经典、铸造

  供佛的香炉等器物④。这里自然有受习俗熏染转而迷信佛教的一面,但客观上

  尊重了当地居民的信仰,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和地方局势的稳定。

  ② 李介《天香阁随笔》卷二。

  ③ 《明末滇南纪略》卷三《沐公顺贼》。

  ④ 参见《鸡足山志补》及郭影秋《李定国纪年》正文前影印李定国、孙可望刊刻的佛经跋文图片,原件现

  存云南省图书馆。王尚礼铸造的供佛香炉,拓片藏云南省博物馆。

  第十二章 郑成功起兵与鲁监国在浙闽抗清

  第一节 郑芝龙降清

  郑芝龙既已决定投降清朝,首先撤回防守仙霞岭的军队,使清军得以顺

  利进入福建;接着又谎称“海寇”侵扰他的故乡安平,在八月间率部返回泉

  州①。九月十九日,清军未遇任何抵抗就占领了福州②。郑芝龙的引狼入室是

  为了向清方表示自己归降的诚意,即如他在给清廷的题本中所说:“臣闻皇

  上入主中原,挥戈南下,夙怀归顺之心。惟山川阻隔,又得知大兵已到,臣

  即先撤各地驻兵,又晓谕各府、州积贮草秣,以迎大军。”③但他还摸不清楚

  清朝将给他多大的官职和爵位,因此把兵力集中于安平一带,作为向清廷讨

  价还价的资本。清军统帅博洛将计就计,一面派固山额真富拉克塔等统兵直

  逼南安,显耀清朝兵威;一面让泉州乡绅郭必昌(曾任明朝兵部尚书,福建

  晋江人,同郑芝龙关系密切)写信招降。郑芝龙很不高兴地说:“我惧以立

  王为罪耳。既招我,何相逼也!”①博洛装模作样地“切责”了富拉克塔,下

  令把军队后撤三十里,另外派遣内院学士额色黑等二人持书信到安平面见芝

  龙,信中说:“吾所以重将军者,以将军能立唐藩也。人臣事主,苟有可为

  必竭其力;力尽不胜天,则投明而事,乘时建功,此豪杰事也。若将军不辅

  主,吾何用将军哉!且两粤未平,今铸闽粤总督印以相待。吾欲见将军者,

  商地方故也。”②郑芝龙阅信后决定前往福州,成功对父亲的所作所为颇不以

  为然,在这关键时刻更是极力劝阻。《台湾外纪》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其子成功劝曰:“吾父总握重权,未可轻为转念。以儿细度,闽粤之地,不比北方

  得任意驰驱。若凭高恃险,设伏以御,虽有百万,恐一旦亦难飞过。收拾人心,以固其本;

  大开海道,兴贩各港,以足其饷。然后选将练兵,号召天下,进取不难矣。”

  龙曰:“稚子妄谈,不知天时时势。夫以天堑之隔,四镇雄兵且不能拒敌,何况偏

  安一隅。倘画虎不成,岂不类狗乎?”

  成功曰:“吾父所见者大概,未曾细料机宜,天时地利,有不同耳。清朝兵马虽盛,

  亦不能长驱而进。我朝委系无人,文臣弄权,一旦冰裂瓦解,酿成煤山之惨。故得其天时,

  排闼直入,剪除凶丑,以承大统。迨至南都,非长江失恃,细察其故,君实非戡乱之君,

  臣又多庸碌之臣,遂使天下英雄饮恨,天堑难凭也。吾父若藉其崎岖,扼其险要,则地利

  尚存,人心可收也。”

  龙曰:“识时务为俊杰。今招我重我,就之必礼我。苟与争锋,一旦失利,摇尾乞

  怜,那时追悔莫及。竖子渺视,慎毋多谈。”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