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南明史_顾诚【完结】(225)

  ① 堵胤锡两次上疏见《明季南略》卷十四。按,《滇缅录》记:永历帝决定封孙可望为景国公后,“畏知

  再言可望不王不用命之故甚力。乃封可望为王,敕谕但曰‘王孙朝宗’,不云何王,铸金曰‘一字亲王之

  章’,使司礼杨应春、礼科赵昱往。并加畏知总督滇黔尚书、龚彝侍郎而还。”接着说杨畏知等行至梧州

  时,堵胤锡认为不合体统,“上疏请封为平辽王,李、刘、艾皆公,即军中铸印填敕畀畏知以行”。这段

  记载可能有误,当时封二字王已颇为勉强,不可能铸印封为“一字亲王”。

  ② 钱秉镫《所知录》卷三。

  ③ 后来孙可望降,洪承畴奏疏中说他缴纳的“秦王之宝”是镀金的,联系到被清缴获的白文选“巩昌王印”

  为金铸,可以断定胡执恭赍送的“秦王之宝”是颗镀金银印,孙可望“真封”秦王之后仍继续沿用,而不

  愿另用纯金重铸,以免印文稍异。

  ① 胡钦华《天南纪事》载:“五月,封孙可望为秦王,从武康伯胡执恭之密请也。”按,胡钦华即胡执恭

  之子,所云封可望为秦王乃永历帝从其父之密请,据沈佳《存信编》卷三记陈邦傅矫诏封孙可望为秦王后,

  曾令胡执恭上封事,谓“臣师武出疆,谨遵便宜从事之节,已封可望”。永历帝得疏后“留中不发”,大

  约这就是所谓“密请”,但永历帝并未“从”之。瞿式耜永历三年十一月初三日《纠罪镇疏》说:“执恭

  为庆国公陈邦傅中军,冒滥军功,叨晋五等(指封为武康伯)。其入滇以今年正月,是时可望所遣之杨畏

  知、龚彝尚未到也。”

  ② 何是非《风倒梧桐记》卷二;《爝火录》卷二十。按,艾能奇已死,义兄弟仅剩李定国、刘文秀二人,

  云南各地,欢庆三天。这一连串盛大仪式表明孙可望和义兄弟李定国、刘文

  秀统辖下的大西军以及他们管理得颇有条理的云南全省已经遵奉南明永历正

  朔,孙可望本人的领导地位也得到了正式肯定。谁知不久杨畏知等人回到昆

  明,带来了封孙可望为平辽王的敕印。孙可望大为惊异,说:“我已封秦王

  矣!”杨畏知问明情况说那是假的;胡执恭争辩说平辽王敕印也是假的,朝

  廷所封不过是景国公。其实,堵胤锡请封孙可望为平辽王得到了永历帝的核

  准,并不是假的。鲁可藻记:“御批:胤锡奏朕,已封平辽。朝廷虽小,诏

  令未可或更。”同年十月又记:“诏仍从堵胤锡原奏,封孙朝宗平辽王,敕

  令出楚。”①次年行在礼部尚书郭之奇在奏疏中说:“滇封之议,创为平辽,

  已非典则,失名义。矫而为秦,变而为雍,遵何制而定何名,臣俱不得其解。”

  ②这些材料都可以证明永历朝廷经过反复周折后授予孙可望的封号是平辽

  王。胡执恭到昆明时并不知道朝廷采纳了堵胤锡的建议把封号由原议景国公

  改为平辽王。孙可望既误信了陈邦傅、胡执恭假造的敕印,举行了隆重的受

  封典礼,弄得云南军民皆知,这时要降格为二字王,处境的尴尬可想而知。

  他极为愤慨地说:“为帝为王,吾所自致,何藉于彼?而屑屑更易,徒为人

  笑。”③下令把杨畏知、胡执恭关进监狱,给朝廷送去启本说:“于某日接敕

  封臣秦王,于某日接敕封臣平辽王,莫知所从”④,除了把先后所接“敕书”

  抄送外,并且表示接到秦王敕印后已经郑重宣布,大小官员和军民都已祝贺,

  无法改变,请朝廷定夺。平心而论,问题出在永历滥发空白敕书和陈邦傅以

  公爵身分矫诏伪封一字王,孙可望不仅不负任何责任,而且在宣布受封秦王、

  接受拜贺以后也确实难以退步。永历朝廷在既成事实面前竟毫无灵活性,坚

  持拒绝封孙可望为秦王。号称“虎牙”的金堡在疏中义形于色地说:“可望

  应否封王,臣为祖宗守法,即使白刃临臣,臣惟执不封之议。”①大学士瞿式

  耜则抓住孙可望来书“启而不奏,名而不臣,书甲子不书正朔”大做文章,

  说什么“识者为之寒心,举朝莫不色动”②。又针对胡执恭所递伪敕中载有“朕

  率天下臣民以父师事王”,“崇之以监国”,“许之以九锡”,“推之以总

  理朝纲、节制天下文武兵马”痛切陈词。其实,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孙可望

  原书只要求封秦王,并没有提出伪敕内这些特殊的礼遇和权力。至于启本中

  不称臣、不奉正朔更是无可非议,因为从历史渊源而言,孙可望、李定国、

  刘文秀等是张献忠部下的大将,张献忠在世时已经即位称帝,与明政府本处

  于敌对地位;孙可望主动上书请封时用启本已经是俯心相就,在未得到永历

  朝廷的封爵前“名而不臣,书甲子不书正朔”,无可指责。只要永历君臣不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