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记三人有误。
① 鲁可藻《岭表纪年》卷四,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年版,第一二八页、一四二页。
② 《潮州耆旧集》卷三十三《郭忠节集》《为经权当求至当,名器未可轻徇事疏》,见香港潮州会馆影印
《潮州文献丛刊之一》第六三四—六三五页。郭之奇本不赞成封孙可望为王,但疏中明白地说所封“平辽”
“已非典制”;矫封“秦王”是永历三年事,“变而为雍”是永历四年孙可望仍然坚持封秦王,朝廷以秦
王乃明太祖次子所封“首藩”,不便加封异姓,另议封可望为雍王。
③ 《劫灰录》卷六。
④ 《所知录》卷下《永历纪年》。
① 金堡《岭海焚余》《请处分第一疏》。
② 《瞿忠宣公集》卷五《纠罪镇疏》。按,瞿昌文《粤行小记》内作者自记在大学士朱天麟处“见秦王孙
朝宗入贡章奏,书甲子不书正朔,称启不称臣”。
行事乖张,真伪并出,仅以一纸文书加以笼络,孙可望等人自然会奉永历正
朔称臣,实现化敌为友,联合抗清。瞿式耜等人不顾实际情况,妄自尊大,
在双方达成协议之前就指责对方不称臣奉正朔,是毫无道理的。至于陈邦傅
等所撰伪敕,瞿式耜说“可望未我降,而我先降之;可望未父师,而我先父
师之;可望未纳土请官,而我先纳土请官之。料可望本无此想,今执恭固教
之矣!”①这些话并没有错,问题是瞿式耜不能从大局出发,在永历君臣自己
造成的被动情势下,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比如真封秦王,另颁措词得体的
敕书。他实际上同金堡之流一样对原农民军怀有极深的偏见,反对联合抗清。
直到这年七月间,永历幸臣文安侯马吉翔建议封可望为澂江王,可望的使者
不敢复命。朝廷又议于秦字上加一字,或兴秦,或定秦,纷争不已。倒是孙
可望为打破僵局,派遣御史瞿鸣丰入朝,请求实封秦王,“即用原宝,但求
上加敕书一道”。这个折衷办法可说是两全其美,维持秦王封号使孙可望在
云南军民中可以交待过去;另颁敕书不用伪敕中的“父师事王”、“监国”、
“九锡”、“总理朝纲”等不妥措词,永历朝廷也有个体面的下台机会。可
是,大学士严起恒、户部尚书吴贞毓、兵部侍郎杨鼎和等人顽固地拒绝真封
秦王,毫无转圜余地②。值得注意的是,在大西军提出联合抗清的建议以后,
永历朝廷不仅在封爵上多方刁难,还不顾大敌当前,加强了对大西军的防范。
“是冬,封黔镇皮熊为匡国公,播镇王祥为忠国公,防滇寇也”③。这就充分
说明阻碍和破坏抗清联合阵线的罪魁祸首正是永历朝廷中的掌权人物。
孙可望虽然对永历朝廷极不满意,仍不改初衷,决定出滇抗清。他派中
书杨惺先前往行在报告出兵事宜,疏中说:“国姓岂敢冒,王封何敢承。臣
等惟一意办虏,功成之日,自听公议。”①
在南明史籍中,指斥孙可望“胁封”的文字多极了,其中不少出自忠于
明室的遗民之手。他们似乎从未想过孙可望提出联明抗清时大西军拥有十万
左右的兵力和云南一省的地盘,求一个王爵千难万阻;后来孙可望兵败失势,
仅带了一百多名官兵向清朝投降,顺治皇帝立即派人赶赴湖南封他为义王,
毫不吝惜爵位俸禄。相形之下,多少可以看出清廷为什么能胜利,南明为什
么失败的原因。
① 瞿式耜《纠罪镇疏》,见《瞿忠宣公集》卷五。
② 王遇《孙可望胁封谋禅本末》,见计六奇《明季南略》卷十二。
③ 《粤滇纪略》卷五。
① 沈佳《存信编》卷三。黄宗羲《永历纪年》云永历朝廷封孙可望为荆郡王,“赐之国姓,曰朱朝宗。..
可望终冀秦王,言:臣惟一意办贼,成功之后,始敢议及封爵耳”。
第二节 军阀纷争中的川黔
从1647 年起,四川、贵州两省处于军阀割据自雄的局面。大西军在孙可
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率领下迅速南撤,三月间已经进入云南。清军
方面,肃亲王在正月间驻于合川,委任明朝降将王遵坦为四川巡抚。当时南
明四川巡抚马乾扼守内江,豪格命王遵坦对他进行招降,马乾回信说:“某
为大臣,义无降理。古人有言,封疆之臣应死封疆,此正某毕命之时也。”
二月,内江被清军占领,马乾不屈而死②。同月内,豪格进至遵义(明代属四
川,今贵州遵义市),明督师大学士王应熊逃往赤水卫①。明四川总兵贾登联、
副将谭得胜降清,豪格以设宴犒军为名,把二将及所统官兵全部杀害②。由于
四川地区连年战乱,社会生产几乎完全停顿,无法解决粮饷供应,豪格只好
就此止步,率领满、汉军经陕西回京,留下王遵坦、李国英(原左良玉部下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