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南明史_顾诚【完结】(24)

  的局面业已形成。史可法自知铸下大错,还想竭力挽回。五月初八日他呈上

  “敬陈第一紧急枢务事”的启本中说:

  从来守江南者,必于江北。即六朝之弱,犹争雄于徐、泗、颍、寿之间,其不

  宜画江而守明矣。但此时贼锋正锐,我兵气靡,备分则力单,顾远则遗近,不得不择

  可守之地,立定根基,然后鼓锐而前,再图进取。臣以为当酌地利,急设四藩。四藩

  者:其一淮、徐;其一扬、滁;其一凤、泗;其一庐、六。以淮、扬、泗、庐自守,

  而以徐、滁、凤、六为进取之基。凡各属之兵马钱粮,皆听其自行征取。如恢一城、

  夺一邑,即属其分界之内。..而四藩即用靖南伯黄得功、总镇高杰、刘泽清、刘良

  佐,优以礼数,为我藩屏,听督臣(指马士英)察酌,应驻地方,相机固守。江北之

  兵声既振,则江南之人情自安。黄得功已封伯,似应进侯;杰、泽清、良佐似应封伯。

  左良玉恢复楚疆,应照黄得功进侯。马士英合诸镇之功,爵赏似难异同。卢九德事同

  一体,听司礼监察叙。①

  姜曰广记:“弘光御极,群臣上言:‘皇上龙飞应运,实惟总兵官,至

  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早决大计,拥立圣躬,功在社稷,宜锡五等

  爵,剖符延世。’诏曰:‘可。’”②这说明史可法、姜曰广等人急于弥补自

  己在拥立问题上的失误,尽量笼络四镇换取朱由崧和支持他上台的人的好

  感,实际上是步马士英的后尘。然而,马士英已占先著,五月初九日到达南

  京。次日,朱由崧召见史可法、高弘图、姜曰广、马士英四人,让他们迅速

  议定用人、守江、设兵、理饷的事宜。十一日,史可法再次上启本除了重申

  设立四镇外还谈到了督师问题,他说:“有四镇,不可无督师,应驻扬州,

  适中调遣。”③弘光朝廷决定封高杰为兴平伯,镇守徐州、泗州地区;刘良佐

  ① 史可法的这件启本各书详略不一,系时也不一致。这里是依据《史可法集》卷一、计六奇《明季南略》

  卷一所载校补而成。启本中提及马士英事,在《史可法集》中作“至督臣频年讨贼,望重劳深,今既总统

  诸军,似应特行优异,此又自有睿裁,不俟臣言之赘矣”,文字虽与《明季南略》稍异,但史可法的意图

  是给马士英加官进爵,仍旧“总统诸军”,不让他真正入阁办事是很明显的。

  ② 姜曰广《过江七事》。

  ③ 《史可法集》卷一《启为遵旨速议等事》。按,史可法初八日、十一日两件启本,在李清《南渡录》卷

  封广昌伯,镇守凤阳、寿州地区;刘泽清封东平伯,镇守淮安、扬州地区;

  靖南伯黄得功加封侯爵,镇守滁州、和州一带。①史可法提出的四镇驻地和所

  谓进取之基都在南直隶境内,督师驻地更近在江北咫尺之地扬州。当时的一

  些人士都看出了史可法的毫无远图,意在保住江南。李清在采录了这两篇启

  本后感慨地写道:“然于青、兖、开、汝(指河南、山东一带),似置之不

  讲矣。”②张岱说:“以史阁部之设四镇,不设于山东、河南,乃设于南畿数

  百里之内,此则阁部之第一失著。”③曾任商邱知县的梁以樟上书史可法说:

  “守江非策也。公今以河南、山东为江南屏蔽,仿唐、宋节度、招讨使之制,

  于山东设一大藩,经理全省,以图北直;于河南设一大藩,经理全省,以固

  山、陕,择大臣才兼文武者任之,厚集兵饷,假以便宜。于济宁、归德设行

  在,以备巡幸,示天下不忘中原,如此克服可期。若弃二省而守江北,则形

  势已屈,即欲偏安,不可得矣!又四镇咸跋扈,宜使分不宜使合,务别其忠

  顺强梗之情以懋劝之,而阁部大树兵以自强,乃可制也。”“可法心然其言,

  然卒不能用。”④

  从表面看,这些议论都很正确。但考察一下当时的各种因素,史可法有

  不得已的苦衷。甲申五、六月间,南方诸臣只知道大顺军已占领整个黄河流

  域,前锋直逼淮上,高杰、刘泽清率部南逃,在这种形势下史可法为防止大

  顺军饮马长江,作出守淮、守江的部署有其特定的背景。六月中旬以后,大

  顺军兵败西撤,畿南、山东、河南等地官绅反叛大顺政权,陷于一片混乱当

  中。就弘光朝廷而言,趁清军尚未南下之时,出军北上,会合这些地方的官

  绅武装,扩大自己的管辖区,自然不失为一着高棋。史可法未必看不到这一

  点。问题是,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已因“定策”有功,备受弘光

  帝和马士英的宠信,志骄气盈,一心追求的是在江北争夺繁华之地,既可过

  太平日子,又可就近要挟朝廷。史可法出任督师时已是“失势悯墨”之人,

  他根本指挥不了“四镇”,只好奔走调停于四镇之间,如奉骄子,一筹莫展。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