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曩者臣在海上,诸营将故臣之属吏,臣苟得奉明诏,开以丹青之信,则江南之患,可刻日定也。’
虏王大悦,以我公为招抚都御史,诏山海之师解甲者复其位,视严我公。然我公故未尝为山海之帅所
识,..”
② 顺治六年三月《绍兴府诸暨县草莽臣吴凯奏本》,见《明清史料》丁编,第一本,第二十九页。据佚名
《监国纪年》,鲁监国初立时,“拜新河总兵吴凯为将军,是年(1645)底加封吴凯为开远伯”。
③ 《明清史料》丁编,第一本,第三十五页。按,吴凯降清不久即死,见顺治七年三月十八日招抚使严我
公揭帖,《明清史料》己编,第一本,第七十四页。
④ 顺治七年三月十六日舟山总兵官顾奇勋揭帖,见《明清史料》丁编,第一本,第三十八页。黄宗羲《海
外恸哭记》作“会稽顾虎臣”。
① 《清世祖实录》卷四十六。
② 顺治七年正月初五日沙埕舟山招抚使严我公揭帖,见《明清史料》丁编,第一本,第三十六页;同书第
三十九页严我公揭帖内提到上缴“定原伯石仲芳”敕书,黄宗羲《海外恸哭记》有鲁监国四年七月授萧山
石仲芳为挂印将军。
大将军谕旨”,其中说:“将军果投诚归顺,予必使将军富贵无极,子子孙
孙世世不绝,山河带砺,与国同休。”③这些事实都表明清廷因自身兵力不足,
不得不采取高悬爵禄的方式,连鲁监国滥发敕印授予的官爵只要来降就保留
其原官原爵。清廷通过严我公的活动,仅发出一批空头敕印就招来了鲁监国
下一批不稳定分子,对于掌握浙东抗清势力的虚实,动摇人心起了不小作用。
但光靠这一手解决不了问题。一是鲁监国的主要将领张名振、阮进等人坚贞
不移,四明山寨的主帅王翊也把严我公派来的使者付之汤火④,严我公对多尔
衮夸下的海口无从兑现。另一方面,招来的一批“高官显爵”既没有多大实
力又没有粮饷,引起了清朝地方当局的不满,他们心怀妒意,又难于安插。
顺治七年四月,清浙闽总督陈锦上疏说:“我公等见行事宜,不便有八。”
兵部称赞为“诚为确论”⑤。甚至严我公也承认“天恩过厚”,“缘系招抚镇
臣太多”①。这场招抚闹剧才草率收场。
除了清方进行的策反活动以外,鲁监国政权内部还存在一些不稳定因
素。1650 年(顺治七年,鲁监国五年),周瑞和周鹤芝在三盘闹矛盾,鲁监
国派巡按吴明中去调解。不料,吴明中“原为清官,为贼所获”,是个潜伏
在义师内部的奸细②。他到达三盘后,乘机火上加油,大肆挑拨,二将互不相
容,周瑞引兵南下福建投靠郑彩,后来成为郑成功的部将;周鹤艺则带领所
部兵船北依阮进。
不久,在舟山又爆发了张名振同王朝先的冲突。王朝先原来在舟山受到
肃虏侯黄斌卿的压制,内心深为不满,才同张名振、阮进策划了刺杀黄斌卿
的行动。鲁监国对张名振非常信任,委以节制诸军大权,王朝先又感到不公
平,声称要公开宣传袭杀黄斌卿的主谋是张名振。由于在舟山黄斌卿的旧部
尚多,张名振惟恐导致内变,就同阮进密商,先发制人,在1651 年二月乙卯
日早晨由阮进派健卒冲入王朝先帐中。“朝先未衣,奋夺刀,杀进数人,势
不敌,走阁部张肯堂邸,肯堂请避入内室。朝先顾身裸不肯入,反与进对仗
庭中”③,结果被追卒杀害。事后,张名振即将谋害黄斌卿的责任推到王朝先
身上,说他“擅杀斌卿,忘谊不赦”①。但是,事情并未因此了结,王朝先的
部将张济明、吕廷纪愤恨不平,逾墙坠城,夺得船只驶往宁波向清总兵张杰
投降,告以舟山虚实,愿意充当响导。
鲁监国扼守舟山联络内地复明武装开展抗清运动,既对江浙清朝统治构
成威胁,又牵制了清军主力不得进入福建,为郑成功的扩充力量创造了条件。
清朝当局对此甚感头痛,经过一番策划以后,决定在进攻舟山之前,先对四
明山寨抗清义师展开大规模的扫荡,以免大军出海,内地蜂拥而起。1650 年
(顺治七年,永历四年,鲁监国五年)九月,清将固山额真金砺、提督田雄
等调集兵马分别由奉化、余姚进入四明山区搜剿,鲁监国委任的兵部右侍郎
③ 《明清史料》甲编,第六本,第五一七页。
④ 黄宗羲《海外恸哭记》。
⑤ 顺治七年四月十五日到兵部残揭帖,见《明清史料》己编,第一本,第七十五页。
① 沙埕舟山等处招抚使严我公揭帖,见《明清史料》己编,第一本,第七十四页。
② 顺治五年二月福建福宁义师首领王公哲派吴明中携带鲁监国诏书入城招降清分巡道潘映娄、总兵涂登华
时,由于他告密,把随同进城监视的三百余名明军诱杀。见《明清史料》己编,第一本,第九十页。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