珅曰:‘固山若却,请自退。吾王独进,与敌不两立矣。’遂进兵。..大
捷,平西即上疏曰:‘臣之退走,所以引敌出险以歼之也。兵家之计,不可
先传。按臣书生,不知兵事,妄言摇惑众心,几败大计。’上谴谪雪海于辽
东”①。郝浴自己在奏疏中说:“九月十九日,平西王、固山额真墨勒根虾、
抚臣李国英一昼夜接臣七次移会,迫之以‘不死于贼,必死于法’之言,己
统大兵回劄保宁。”②又说:“臣在保监临,两路利失,方望我兵从中路回保,
乃竟舍川北,历险西行梓、剑矣。重庆北来又有从通、巴入汉一路在。土寇
逃卒劄然城外,以为两路兵各自便道归秦;在两路兵颇亦疑保宁府已早为贼
吞矣。”为了请求吴三桂等回师扼守保宁,他和总兵严自明派人前往梓(潼)、
剑(州)地区邀请,连名启文中说:“川北为汉中门户,有川北后得有汉中;
无川北不第无汉中矣。至保宁一隅屯聚朝廷粮饷,又兼设文武,原倚以为全
川、收云贵之大镇。王受西南重寄,岂得弃而不顾,等情。臣复独移抚臣,
内有朝廷一块土是贵部院一重责任。今秦兵四散,蜀寇蜂拥,贵部院向来所
提调之兵马、所管辖之将官不见一人,并贵部院亦竟不知在于何所,则保宁
一片封疆将来作何销缴,等情。时虑寇深路阻,以上两项文书自未至丑历七
① 《中山奏议》卷一《飞报封疆大计疏》。
② 顺治九年九月二十六日四川巡抚李国英“为紧急贼情事”密奏本,见《李勤襄公抚督秦蜀奏议》卷八,
参见《清代农民战争史资料选编》第一册(上),第二三七—二三八页。
③ 黄宗羲《永历纪年》。
④ 《清史稿》卷二百七十《郝浴传》。按:吴三桂等统率的军队九月十一日至绵州,同月十九日至保宁,
传中所谓“逾月,三桂乃赴援”,不确。此战役为刘文秀指挥,孙可望并未亲至四川,传云可望“蒲城”、
“引去”,亦误。
①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一。按,是时刘文秀尚未封蜀王。
② 郝浴《中山奏议》卷一《再报封疆大计疏》。
时,照样七次踵发,务要其必归。坐是两路兵俱知各司、道、府死守保宁,
因翻然云集。”①
李国英的儿子李雯则持另一种说法:
雯闻是年叙府失陷,重庆不守,吴三桂遁还。未至保宁三十里地名圆山子,有路通
秦。三桂欲拉先公从此路径还汉中。先公曰:“王乃客兵,可以还汉;巡抚乃守土之臣,
当与保宁共存亡。王自回汉,巡抚当星夜回保料理守具。”遂辞三桂及固山额真拔营回保。
奈固山额真语三桂曰:“我等统领大兵恢川不得,若弃了保宁,丢了巡抚,我朝法度王所
素知,复将何辞以对朝廷耶?”三桂乃悟,飞使追回先公,语之曰:“我欲去守保宁,巡
抚可有粮么?”先公曰:“保宁粮虽无多,尚够兵马五个月支用。”三桂乃率师同先公于
九月十九日至保宁。..②
吴三桂初欲遁还汉中,继乃不得已而守保宁。虽一鼓灭贼,所谓置之死地人自为战
者,真乃朝廷洪福。其实三桂中情畏怯之甚也。..至按臣郝浴身经围城,目睹战阵,书
生从未见兵,痛定尤复思痛,遂谓保宁兵单难守,请今文武各官尽同王师回汉,此则明明
弃蜀矣。不知蜀虽荒残,若贼得之,守其要隘,耕其旷土,济以奸诈,招致群丑,不惟数
万之师难以进克,即秦中、汉南恐亦岁无宁日矣。①
这些记载在某些具体情节上存在分歧,但郝浴上疏的时候,吴三桂贵为
藩王,李国翰是清廷亲信重臣,李国英是现任四川巡抚,他疏中说曾经七次
行文请求三人领兵回守保宁,当属事实。不过,郝浴“不死于贼,必死于法”
一语显然是给李国英信中的话,李国英作为巡抚有守土之责,而吴三桂、李
国翰是“客兵”,可进可退,他们原来的意图是带着李国英部一道退入汉中。
郝浴既以封疆之责要求李国英回兵保守,自然也请求吴三桂、李国翰统率大
军协守。李国英既迫于郝浴的责难拒绝随吴三桂、李国翰撤入汉中,吴、李
受道义上的牵制(三桂、国翰部若撤回陕西,保宁必破无疑,即如李国翰所
说“弃了保宁,丢了巡抚”,在清廷面前不好交代),才勉强决定回守保宁。
《清史稿》郝浴传把“不死于贼,必死于法”一语直接挂到吴三桂头上,同
吴三桂后来发动三藩之乱,成为清朝的逆臣有关。事实上当时清廷以保存实
力为原则,有意让吴三桂、李国翰退守汉中。1652 年(顺治九年)十月,清
廷先派固山额真库鲁克达尔汉阿赖率官属兵丁驻防西安,又调原定往征广东
的护军统领阿尔津为安西将军,同固山额真马喇希镇守汉中,敕谕中写道: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