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南明史_顾诚【完结】(265)

  ① 顺治九年刘文秀统兵入川时并没有会合夔东十三家明军共同作战,几年后他病重上遗表建议永历朝廷移

  驻四川,重要的理由就是借重十三家之兵力扭转战局,这很可能是总结了自己两度入川未能重用十三家兵

  然而,刘文秀计不出此。他的意图不仅要乘胜收复保宁,而且要把四川

  境内的清军杀得片甲不留。十月初二日他率领大将王复臣、王自奇、李本高,

  祁三升、关友才、张光璧等②五万余兵马迫近保宁。刘文秀下令搭造浮桥济师,

  主力部署在保宁城北面。攻城以前,他甚至抽调一部分军队“北塞葭萌关,

  东塞梁山关”③,防止攻克保宁后清军突围窜入陕西。时人韩国相记载:“是

  时有南府刘文秀者统兵四万余,追清兵来屯保宁梁山关,声势大振。自以为

  战必胜,攻必克关。而清兵心胆堕地,主走剑阁出七盘,而已置四川于不问。”

  ①这就是说,刘文秀志在全歼吴三桂、李国翰、李国英所部清军,改变了三面

  据险,俯扼清军的态势,使自己的主力置于保宁城北敌守重镇、东、西背水

  的危境,在兵法上违背了“围师必缺”的原则。吴三桂等眼看已经没有退路,

  惟有困兽犹斗、背城一战才可绝处逢生。灭虏将军王复臣对这种部署深为忧

  虑,向刘文秀建议集中兵力攻打保宁城的薄弱部,破城以后吴三桂等部清军

  虽不能全歼,但必然逃往陕西,四川全省可以平定;而包围全城,分兵把口

  势必暴露出已方弱点,给清军以可趁之机。这一正确意见遭到刘文秀断然拒

  绝,从而导致了保宁战役的惨败。

  保宁战役的经过是:十月初八日明军主力齐集保宁城北,刘文秀登上东

  北山头指挥攻城。吴三桂通过侦察得知攻城明军中张先璧部战斗力最弱,决

  定集中兵力先打张军②。李国英为迷惑明军,命部下绿营兵改打八旗正兵旗③。

  十月十一日黎明,刘文秀麾军攻城,兵马“蔽山而下,炮声震天”,“南自

  江岸,北至沙沟子,横列十五里,前列战象,次用火炮、鸟铳、挨牌、扁刀、

  弓箭、长枪,层叠里许,蜂拥攻城”④。辰时,吴三桂率部开门出城,直攻张

  先璧军。张部抵敌不住,纷纷逃窜,败兵把王复臣等部的军队冲得乱成一团。

  清军趁势鼓勇奋击,明军阵势已乱,立脚不住,这天中午即已全面崩溃。撤

  退时由于浮桥被砍断,致使大批将士无法过江,被清军追杀或落水而死①。明

  灭虏将军王复臣、总兵姚之贞、张先轸、王继业、杨春普等被清军擒杀,损

  失士卒大半、战象三只、马骡二千三百余匹,刘文秀的抚南王金印也被清军

  缴获②。

  力的教训。

  ② 《李勤襄公抚督秦蜀奏议》卷八《为飞报大捷事题本》,原文王自奇作王志奇、祁三升作祁三省、关有

  才作官有才,均因音同致误。

  ③ 《李勤襄公抚督秦蜀奏议》卷八,顺治九年十月十八日李国英“为飞报大捷仰慰圣怀事”题本后附其子

  李雯按语。据乾隆《广元县志》卷三《关隘》记“葭萌关在县南十里”。郝浴疏中说梁山关在保宁城北。

  ① 韩国相《流离外传》,收入民国十八年《南充县志》卷十六《流离传》。

  ② 张先璧部原为南明官军,后由孙可望接管。

  ③ 《李勤襄公抚督秦蜀奏议》卷八,顺治九年十月十八日题本后附李雯按语。

  ④ 同前李国英题本;参见郝浴《中山奏议》卷一《三报封疆大计疏》。

  ① 史籍中关于明军砍断浮桥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刘文秀战败渡过嘉陵江后,为了防止清军追击,下

  令砍断浮桥。另一种说法是刘文秀进攻保宁时令张先璧断后,军队渡江完毕,张先璧之弟张先轸“患其兵

  之退怯,斩筏桥而不以告”,用意是背水一战,结果撤退时造成重大损失。见王夫之《永历实录》卷十《张

  先璧传》。

  ② 前引李国英十月十八日题本。按,李国英题本中说刘文秀等“逃遁不满千人”,肯定为夸张之词。南明

  领兵大将除王复臣被俘外,其余都安全脱险,所部当不致过少。

  吴三桂于险胜之余,叹息道:“生平未尝见如此劲敌,特欠一着耳。”③

  这年十一月,清廷收到吴三桂、李国翰等人的捷报,才松了一口气,除下诏

  颁赏外,于十二月将阿尔津由定西将军改为定南将军,同固山额真马喇希统

  率将士“往征湖广”④。

  刘文秀率领残兵败卒返回贵州,孙可望深为不满,下令解除他的兵权,

  发回昆明闲住;张先璧被乱棍打死。

  ③ 黄宗羲《永历纪年》。

  ④ 《清世祖实录》卷七十。

  第五节 孙可望逼走李定国和宝庆之败

  当李定国驻军衡阳的时候,孙可望在1652 年(顺治九年,永历六年)十

  一月初一日亲自由贵州来到湖南沅州(今芷江)。他派大将白文选统领马、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