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两广总督李率泰会商后,惟恐郑成功军趁势直下
潮、惠,李定国军再入罗定、肇庆,就将陷入两面受敌,前途不堪设想。于
是,他们决定趁李定国军尚在广西,首先出兵迎战郑军,抽调平藩下左翼总
兵许尔显、靖藩下左翼总兵徐成功部与总督标下兵马共一万余名,会合潮州
总兵刘伯禄、饶平总兵吴六奇等部七千余人,大举来援。十二月二十四日,
清军在揭阳附近的琅山筑四大营盘,待机而动。清潮州知府“黄廷献令乡寨
供粮草,当夫役,百里内竹木祠宇俱毁伐无存;老幼被拘者索取财贿取赎,
使令稍不如意,即殴扑至死。又造事诬扳惨毒,无异闽寇”③。
双方相持到1656 年(顺治十三年)二月,黄廷召集诸将商议作战机宜,
左先锋苏茂积极主张进兵决战,自告奋勇打前阵。金武营将郭遂第(即华栋)
提出进攻时大军须过钓鳌桥,桥面狭窄,如果作战不利被迫后撤时将会遇到
很大困难,因此他主张持重。经过一番争议,黄廷决定采纳苏茂建议,出城
决战,由苏茂任前锋,前冲镇黄梧、护卫左镇杜辉继进,殿兵镇林文灿、援
剿右镇黄胜为后援;黄廷亲自率领后劲镇杨正等抄出敌后夹击。不料,清方
早有部署,先派出小股游骑佯抵一阵,等待郑军大部过桥后突然前后合击,
把郑军截为两段。混战当中,苏茂身中两矢一铳,带伤突围而出,郑军阵势
大乱,后撤时因桥面过窄,黄胜、林文灿二将和许多士兵被挤入河中淹死,
兵员损失多达四五千人①。二月二十五日,郑军再次同清军交战于东村渡,又
被击败。郑成功接到揭阳战败的消息后,下令放弃该地,命黄廷率师登舟在
广东海域探听永历朝廷消息后返航。三月十三日,黄廷领南征将士放弃揭阳、
普宁、澄海三县,于揭阳港登舟出海。回到厦门后向郑成功报告舟师航行到
大星所(约为今广东省惠东县南地名港口),探得“行在驻跸高、琼(今广
东湛江地区和海南省),声援难通”②,当时高州、琼州都在清方控制之下,
黄廷连基本情况都没有弄清楚就扬帆东返,带回在潮州地区征得的饷银十万
两、米十万石③。
南征舟师回到厦门,郑成功立即召集文武官员会议处理揭阳丧师之罪①。
① 乾隆四十四年《揭阳县志》卷七《事记》附《兵燹》。
② 顺治十三年闰五月两广总督李率泰揭帖,见《明清史料》丁编,第二本,第一五二—一五三页。
③ 乾隆《揭阳县志》卷七《兵燹》。
① 前引《揭阳县志》云郑军战死者四千余人,《海上见闻录》(定本)卷一记“兵死者五千余人”,《先
王实录》等书云“折兵大半”。按,《明清史料》丁编,第二本,第一六九页,《会剿揭阳闽寇残件》记
双方交战于揭阳万里桥,郑军失利,黄廷下后营镇副将何猛阵亡,年月及情节均与郑方记载不符。
② 《先王实录》;参见顺治十三年五月初一日广东巡抚李栖凤题本,《明清史料》丁编,第二本,第一三
八—一四一页。
③ 《先王实录》。
① 《海上见闻录》、《台湾外纪》等书均记甘辉等返回厦门在六月,郑成功诛杀苏茂后,同月内,黄梧、
黄明即以海澄县城降清。杨英《先王实录》记二月间郑成功闻败讯,先调回苏茂、黄梧、杜辉等,三月间
斩获茂徇军中,甘辉至六月间方返回厦门。看来杨英所记更合情理。
他提出苏茂轻敌致败,黄梧、杜辉不及时应援反而临阵退却都应该处斩,由
于众将跪告求情,才仅斩苏茂一人,杜辉捆打六十棍,黄梧寄责,各戴罪图
赎②。郑成功御将之道以严著称,这在明末军纪涣散的情况下确有必要,但他
的性格过于刚强,往往失之偏激。苏茂在揭阳战役中虽轻敌寡谋,但勇于进
战,负伤突围,本应薄责示警,以观后效。郑成功把他处斩,首级传示军中,
显然过于苛刻。据江日升记载,郑成功是因为获悉苏茂曾经掩护施琅,使他
得以叛逃清方,怀恨于心,必欲杀之,这次借揭阳战败为由将其处斩。诸将
不明底细,“咸有微言,曰:论茂揭阳之败,无非天意,岂战之罪?虽不从
郭遂第之言,其气可以吞敌,何至于死?况茂战功难以枚举,非他人所可比,
藩主如此施行,岂不令人寒心!郑成功见诸将不服,乃厚加殓葬,养其妻孥,
自作祭文:“马谡非无功于蜀,然违三军之令,虽武侯不能为之改”云云③。
这显然是在玩弄权术。然而,郑成功更大的错误是在处死苏茂之后立即派黄
梧和苏明(苏茂族弟)镇守海澄县。这里“阻山临海,两城对峙,夙称天险”,
郑成功动员大量人力修建了坚固的城墙,屯积大量军械、粮食,使之成为进
可以战,退可以守的大陆前进基地,同金门、厦门组成犄角之势。黄梧既牵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