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南明史_顾诚【完结】(300)

  ② 沈佳《存信编》卷四。

  ③ 钱肃润《南忠纪》《教谕眭公》条云:“眭明永,号嵩年,丹阳人,补华亭学博。清兵至,书于明伦堂

  曰:“明命其永,嵩祝何年。生忝祖父,死依圣贤。’自缢未死,大骂清兵遇害。”

  ④ 《明清史料》已编,第二本,第一八四—一八八页《刑部残题本》、《江南江西总督马国柱残题本》。

  按,残题本中说:“与孙可望来的人姚志卓同去。”可证明姚志卓在这以前曾经去过贵州。

  ① 清江南江西总督马国柱顺治十一年奏报擒获“叛逆”残题本中提及“未获”人员有“张冲甫”,见《明

  清史料》丁编,第二本,第一○九页。

  ② 彭士望《耻躬堂诗钞》(咸丰二年重镌本)自序中写作张仲符,卷十六《山居感逝》诗中写作张冲符。

  ③ 任光复《航海纪闻》中记载鲁监国政权中有兵部侍郎张冲符;李聿求《鲁之春秋》卷二、卷十一作兵部

  侍郎张中符。

  ④ 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乙酉日历》中记乙酉年(1645)五月初六日“茅山道士张充符过访,言大司

  监俱有引退者,而韩内监赞周且削发。时事可慨矣”。可见,在鲁王朱以海监国以前张充符确为“茅山道

  士”,但关心时事,同南明高层人士有来往。鲁监国时出任兵部侍郎,后仍以“茅山道士”身分潜伏清统

  治区进行复明活动。

  ⑤ 钱谦益《牧斋全集》《投笔集》、《后秋兴三之三》。姚志卓在鲁监国政权中原任平原将军,见林时对

  《荷牐丛谈》卷四,后加封仁武伯。钱谦益作诗时借明人典故讳“汉”字为兵士,“先装五百罗汉”即先

  募数百士卒隐语,仁武伯改称神武,也是一种遁词。按,明代有宗室名汉,自讳其名,其子读《汉书》,

  讳曰读“兵士书”;其妻供十八罗汉,讳曰“供十八罗兵士”。见谢肇淛《五杂组》。

  ⑥ 徐鼒《小腆纪年附考》卷十八。按,是书记载于顺治十年春,略误,上引档案证明十年十一月姚志卓才

  从贵州回到江苏。

  寿诗》,用韵和张煌言1654 年入长江时作《寿诚意伯刘复阳》相近,钱谦益

  诗赠刘孔昭祝寿可证明他们之间必定有来往①。钱谦益《后秋兴三之三》诗尾

  句有自注云:“夷陵文相国来书云云”,永历朝廷大学士文安之是夷陵人,

  当时在贵州、四川一带督师,也同钱谦益有书信往还。这些事实表明在幕后

  联络东南和西南复明势力高层人物的正是钱谦益。

  介绍了上述情况,不难看出姚志卓在1653 年十一月从贵州带回永历朝廷

  和实权人物孙可望的大批文书,一个多月以后,张名振、张煌言等人就率领

  海师大举入江,三次进至京口,迫近南京,时间之长,活动之频繁,都同等

  待上游明军主力沿江东下密切相关。初入长江时,定西侯张名振于甲午年

  (1654)正月二十二日在金山寺题诗明云“予以接济秦藩,师泊金山”。张

  煌言有题为《同定西侯登金山,以上游师未至,遂左次崇明》诗,其中有句

  云:“一诏敷天并誓师”,“已呼苍兕临流早,未审玄骖下濑迟。”②这两首

  诗从题目到内容都充分说明:溯流而上的张军实际上是应诏而来的偏师,战

  略意图是“接济秦藩(秦王孙可望)”由湖北、湖南东下的主力。只是由于

  “上游师未至”,张军徘徊终年,三度接应均无功而返。其间,参与密谋的

  贺王盛、眭本等人因叛徒出卖,被清政府逮捕,壮烈捐躯。

  以钱谦益为核心策划的联络东西会师江南的方案在顺治十一年是有可能

  实现的。钱谦益长期醉心于收复江南徐图北伐的计划,早在永历三年(顺治

  六年,1649)给门生瞿式耜(时任永历朝廷留守桂林大学士)的密信中就提

  出“中兴之基业”是顺江而下夺取江南。他把用兵比喻为弈棋,说:“人之

  当局如弈棋然,楸枰小技,可以喻大。在今日有全着,有要着,有急着,善

  弈者视势之所急而善救之。今之急着,即要着也;今之要着,即全着也。夫

  天下要害必争之地,不过数四,中原根本自在江南。长、淮、汴京,莫非都

  会,则宣移楚南诸勋重兵全力以恢荆、襄,上扼汉沔,下撼武昌,大江以南

  在吾指顾之间。江南既定,财赋渐充,根本已固,然后移荆、汴之锋扫清河

  朔。高皇帝定鼎金陵,大兵北指,庚申帝遁归漠北,此已事之成效也。”又

  说:“王师亟先北下洞庭,别无反顾支缀。但得一入长江,将处处必多响集,..

  我得以完固根本,养精蓄锐,恢楚恢江,克复京阙,天心既转,人谋允臧。”

  瞿式耜向永历帝转报钱谦益密信疏中写道:“盖谦益身在虏中,未尝须臾不

  念本朝,而规画形势,了如指掌,绰有成算。”①这个以收复长江中下游为重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