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南明史_顾诚【完结】(346)

  将延续更长时间。时人沈光文总结南京之役道:

  永历己亥之岁,延平扬帆出海,拨棹横江,戈挥于铁瓮(镇江古名)之南,艗系于

  金陵之北。童叟望云来霓,开天见日,妇女箪食壶浆,镂骨铭肥。惟因人皆济美,遂用汝

  作楫舟;东吴士尽英髦,于是争先■刃。瓜、镇没水海师,江龙斩断;义军登城树帜,虏

  丑全输。京口喋血填濠,守将扶明反正。郑延平六月兴师,十年养锐;张侍郎四方传檄,

  七郡来归。通金陵城而为营,因岳庙山而树栅。满汉望风披靡,胡廷举朝震骇。死于山者,

  山变其色;沉于水者,水断其流。当是时,断瓜洲则山东之师不下,据北固则两浙之势不

  通。延平若听甘辉之言,南都不待回师而定。奈何大势已去,望海兴悲。壮志未成,待机

  而动。①

  三,郑成功在南京之役中失利,主要原因是犯了轻敌的错误,导致清军

  能够扬长避短。“北儿马,南儿船”,自古如此。从整个战役来看,南京城

  内的清军直到七月十五日梁化凤部入城之时,马匹很少,几乎没有什么优势

  可言;郑成功军的水师占压倒优势,陆战主要是依赖装备有火器、铁盔甲的

  步兵,利于攻守城池,不利于野战。若能抓紧战机,乘清军骑兵未集之时猛

  攻南京,取胜的把握颇大。待到清军各路援军抵达,编组成一支颇有威慑力

  的骑兵时,郑军就穷于应付了。名将甘辉和其他部署在观音山诸将的覆败,

  都同缺少骑兵有密切关系。郑成功在战略上的失误还表现在重兵进抵南京城

  下之后,即便一时不能破城,也应该分派部分军队接管南京周围州县,切断

  清方援军入城道路。中提督甘辉在进攻南京之前就提出建议:“兼程而进,

  逼取南都。倘敢迎战,破竹之势,一鼓而收;不则围攻其城,以绝援兵,先

  ① 《明清史料》甲编,第五本,第四五五—四五七页。

  ① 沈光文《台湾赋》,见侯中一编《沈光文斯庵先生专集》。

  破其郡,则孤城不攻自下。”①可惜郑成功没有采纳他的意见。甘辉被俘之后,

  同万礼、余新一起押到郎廷佐等满汉官员面前,万礼、余新下跪,甘辉踢之

  曰:“痴汉尚欲求生乎!”大骂不屈,英勇就义。②人们常常以成败论英雄,

  未必正确。在甘辉、张煌言这样有勇有谋、忠贞不渝的将领面前,长江之战

  的胜利者清方任何一位将领都难以望其项背。吴伟业出于无奈给梁化凤写了

  《壮猷纪》,但他良心不昧,对出仕清朝深自痛悔,在一首词中写道:“为

  当年沉吟不断,草间偷活”,到头来“竟一钱不值何须说”③。梁化凤统兵赴

  援,争先出击,得了头功以后又把部下的良马抽出供“满洲大兵”乘骑,让

  自己的部分士兵徒步为“大兵”开路。这种奴才气味十足的做法得到主子的

  赏识自在情理之中。战役胜利以后,他与巡抚蒋国柱“兵过无锡洛社,花货

  满载,牛羊络绎不绝,余可知矣。所掠妇人俱在苏州发卖,镇江凡失父母妻

  子者,贴票各府县寻觅甚众,无锡城门招子粘满”①。这同张煌言军的纪律严

  明适成鲜明对照,谁是王者之师,谁是殃民之贼,难道还不清楚吗?

  四,郑成功嫡系军队中存在海盗遗风也是失败原因之一。史籍记载,郑

  成功原来计划攻取江南为基业,进军时曾经下令军队不得侵犯长江以南各府

  州百姓,但可以从江北地区“筹粮征饷”②。何况,在长江以南的某些地区郑

  军也有以征服者自居,任意杀掠的行动。李邺嗣记:“己亥之夏,..海师

  忽奄至,纵兵大搜牢,杀(浙江鄞县)东乡万余人”,李邺嗣的好友丘栋隆

  也由于海师“索其财,无有,因杀之”③。李邺嗣是张煌言的好友,顺治九年

  煌言父张圭章卒于乡,李为之营葬。④毕生以复明为志的李邺嗣无论如何也想

  不到打着复明旗号的郑成功“海师”在自己的家乡演出了一场“露刃如麻,

  万夫罹凶”的惨剧。乙酉(1645)以后,李邺嗣的父亲李邺和许多亲友被清

  政府杀害,然而他“未有如哭吾丘君之甚者也”,遣民的隐痛真是难以言表。

  这就说明,郑成功进攻南京之役不仅在军事上连续犯了大错误,在政治上也

  有不少丧失人心之举,从而导致全盘覆败。

  上面探讨了郑成功南京之役失利的几个原因,就明清双方对峙的局面来

  考察,郑成功最大的失策是私心自用。南京战役显示了他的兵力相当强盛,

  当顺治十年、十一年李定国、孙可望军威大振时,郑成功如果真心拥戴永历

  朝廷,亲率主力会师夹攻,江南必下无疑。可是他始终按兵不动,直到清军

  占领贵州,永历朝廷已经很难招架的时候,他才大举进攻南京。换句话说,

  郑成功的复明是以他自己为首的“明”,在西南永历朝廷明军兵势尚盛时,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