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无文》卷十三作:“时予在宁国,受新安降,败报至,遽返芜湖。”新都属四川省,新安为徽州旧称,
郑达本较准确。
家常事,不异也。今日所恃者民心尔,况上游诸郡邑俱为我守,若能益百艘
来助,天下事尚可图也。傥遽舍之而去,其如百万生灵何?”可是,郑成功
部主力迅速撤出长江,煌言的帛书根本无从寄达③。我们固然不能说如果郑成
功在南京城下战败后,留守镇江、瓜州整顿部伍,并且按张煌言的要求派出
一百艘战船增援张军,长江战役就将转败为胜;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郑
成功既然在兵至南京时再三敦劝张煌言率部收取上流州县,兵败撤退时至少
应当通知并等待张军回航后一道东下。从张煌言出险后所作《北征录》中清
楚地表明郑成功退出长江时并没有告知张煌言,这无异于置张军于死地。煌
言云:“初意石头师即偶挫,未必遽登舟;即登舟,未必遽扬帆;即扬帆,
必且据守镇江。余故弹压上流不少动。”①按当时形势分析,郑军在南京城下
陆战大败,江中舟师的优势仍然是显而易见的,在清方组织重兵进攻镇江、
瓜州以前,完全没有必要那样匆促撤退。郑军撤出南京以下水域,使处于芜
湖等地的张煌言部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清两江总督郎廷佐等人认定这是消
灭孤立无援的张军的最好时机,他们一面调集水、陆军切断张军出海退路,
“江中虏舟密布”,“百计截余归路”;一面写信招降,遭到煌言坚决拒绝。
八月初,张煌言得知清安南将军固山额真明安达理带领的一支军队为援救南
京由荆州乘船东下已经到达安庆②,己部已处于东、西夹攻之中。在同部将商
议后,煌言决定移舟西上,迎战缺乏水战经验的荆州清军,然后进入江西鄱
阳湖,另辟抗清局面。八月初七日,张军在安徽繁昌、获港、三山江西与明
安达理所统清军相遇,双方互有伤亡。③这天夜晚,明安达理因为不知道南京
已解围,急于东下,发炮启航。煌言部下将士早知退路已断,军心不稳,半
夜听见炮声轰然,以为是清军劫营,各自解缆开船,有的返回芜湖,有的前
往巢湖,业已溃不成军。天亮以后,湖广清军已东下南京,煌言点检部下兵
将寥寥可数,“江西之役,已成画饼矣”。煌言为避免在长江中被清军歼灭,
把所乘海船凿沉,准备换坐小舟由水道入巢湖。有内地复明人士向他建议,
巢湖入冬水涸,难以长期坚持水战,不如舍舟登岸,直趋皖、鄂交界的英山、
霍山地区,这一带绅民曾长期据险抗清,可以同他们会合坚持斗争。煌言接
受这一意见,下令焚毁船只,率众登陆,取道桐城前往英、霍山区。由于张
军长期在海上作战,不习惯走山路,又携带许多家眷辎重,一天才走三四十
里。八月十七日,行至霍山县阳山寨下,“寨在山颠,可容万人,饶水泉,
向多义旅”。可是,这时盘踞该寨的褚良甫早已接受清方招抚,又听说郑成
功大军已败,坚决拒绝煌言部众入寨。煌言进退失据,部下在清军追击下,
四窜山谷。他身边只剩下两名随从,在地方义士的掩护下改装易服,由山路
趋安庆、建德、祁门、休宁、衢口、淳安、遂安、义乌、天台、宁海抵海滨,
历时近半载,行程二千余里,艰苦备尝,终于回到了海上义师军中。
③ 张煌言《北征录》,此处引自郑达《野史无文》本。
① 《北征录》。张煌言《上监国启》中说:“岂意延平藩师溃于金陵,仓卒南旋;臣之孤军,竟陷重地。”
《上行在陈南北机宜疏》(致永历朝廷)也有相同说法,见《张苍水集》第十四页、第二十一页。
② 张煌言《北征录》(《野史无文》本)作“忽谍报楚来清将罗将军者战船数百只已至安庆”,据《清世
祖实录》卷一二七当即明安达理部。
③ 见《北征录》与《清世祖实录》卷一二七。
第三十章 永历朝廷的覆亡
第一节 永历帝流亡缅甸
1659 年(顺治十六年,永历十三年)闰正月二十五日(丙子),朱由榔
和小朝廷的文武官员在平阳侯靳统武护卫下,由永昌府(今云南保山市)退
到盏达土司,第二天行至布岭,距离中缅边境已经不远了。马吉翔认为只要
进入缅甸国境就可以保住身家安全,同他的弟弟马雄飞、女婿杨在秘密商议
道:“我等百千谋议,方得车驾幸缅。今从官相随又已至此。万一得有宁宇
(?),上意必悔不早入蜀;在廷又欲持文墨以议我弟兄。今护卫平阳侯右
协孙崇雅与我极为同心。莫若先示以意,使之妄传追逼,则乘舆今夜必兼程
入关。伺夜半昏黑,车驾一过关,便将从官尽劫,则东奔西窜,流离万状,
必无有随驾者矣。”三人议定后即往告知孙崇雅。孙是靳统武的部将,本已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