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到前途黯淡,又有马吉翔的怂恿,乘机发一笔国难财,何乐而不为?于是
在这天晚上纵兵大肆掳掠。在夜色笼罩之下乱兵抢劫,连永历皇帝也未
能幸免,光着脚上不了山,直到天威营等兵赶到,才在深夜窜到铜铁关(指
铜壁关和铁壁关),随行的文武官员在流离当中又遭抢劫,苦不堪言;不少
将士也在混乱当中若鸟兽散。二十六日白天到曩本河,距缅关十里。黔国公
沐天波先派人去通知守关缅兵。由于历史的原因,明朝镇守云南的沐国公是
缅甸当局熟知的人物,守关缅兵纷纷下马以礼相待。当他们得知随永历帝避
难缅甸的文武有近两千人马,要求“必尽释甲仗,始许入关”。永历帝同意,
“一时卫士、中官尽解弓刀盔甲,器械山积关前,皆赤手随驾去”①。这一举
动曾经遭到一些忠于明室的人士的指责,认为自动解除武装是“堕缅人计”,
“向使马吉翔、孙崇雅不暮夜兼程,则车驾入缅,护兵不散,犹易于出险而
会两藩(指晋王李定国、巩昌王白文选),缅人不敢拘执,况敢献清乎?”
②就当时形势而言,缅甸是个比较弱小的国家,其当局接受南明皇帝入境避
难而要求解除随行人员武装无可非议。问题在于朱由榔贪生怕死,在李定国
等人还在云南西部边境地区组织兵力抗击清军时,就在马吉翔之流窜撮下流
入外邦,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以为这样清朝就可以放过他们,从而苟且偷
安。
作为实权人物的李定国在兵力不足以保卫昆明时,对朝廷的去向可能作
了不正确的决策。他没有坚持取道建昌入据四川,即便形势危急还可以顺长
江而下同据守夔东的抗清义师会合,而赞成了马吉翔等人向中缅边境撤退的
错误主张。然而,决策西撤并不等于同意流亡缅甸。事实上他自己当时没有
入缅,由他指派的护驾队伍靳统武所辖兵员也只是到关为止,没有跟随永历
朝廷进入缅甸。当他接到靳统武的报告,缅甸当局禁止南明军队入境,永历
帝下令随行人员自动解除武装后,“虑缅情叵测”,派高允臣赶去,企图追
回永历帝和随行人员,不料,高允臣一入缅境即遭到缅方杀害①。从后来的
情况看,李定国同白文选等一再出兵缅甸想把永历帝迎接回来,表明朱由榔
的流亡缅甸根本未征得李定国、白文选等最高将领的同意。从复明事业来看,
① 刘寀《狩缅纪事》。
永历帝慌不择路地进入外邦避难,标志着旗帜半倒,给各地的复明志士在心
理上蒙上了一层浓厚的阴影。对李定国、白文选等人来说,既要在穷山僻壤
的边境地区继续抗击清军,又要耽心在缅甸的永历帝的安全,弄得顾此失彼,
心力交瘁。
朱由榔、沐天波和其他朝廷随行人员在顺治十六年闰正月二十六日进入
缅甸以后,二十九日到蛮莫,当地缅甸土官思线前来迎接,永历帝赐给了金
牌、缎帛厚礼①。当对,黔国公沐天波、华亭侯王惟华、东宫典玺太监李崇实
三人头脑还比较清醒,他们认为把朝廷命运完全置于缅甸保护之下,万一缅
甸当局态度发生变化,将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因此,经过商议后共同提出
建议:“此地属缅边,尚未深入。我等若将文武将士一半随大驾(指朱由榔)
入缅,以一半导太子入茶山调度各营,即上在缅地亦有外援可恃。不然,深
入夷穴,音耗内外不通,终于生困。”永历帝觉得这个建议有道理,可以考
虑;可是,中宫王氏却舍不得爱子远离身边,坚持不肯①。朱由榔惟恐清军跟
踪而来,自身难保,离开蛮莫时即谕土官思线砍倒树木,阻塞道路。思线既
得此谕,就在车驾启行后,对关内外山箐搜括三天,碰上仓皇追驾的明朝官
员一律加以拘捕,抄没随身财物,身强力壮者杀害于关前沟下,老弱者散给
各土寨令其舂米,被折磨而死的即投入江中,销尸灭踪。三十日,行至河边
(约为八莫,靠伊洛瓦底江)。二月初二日,缅甸国王派了四艘客船来迎接。
由于船只狭小,永历帝挑选随从官员六百四十六人扈从三宫由水道南下,其
中有的官员还是自己出资雇买船只随行;剩下的九百多人由总兵潘世荣保护
岷王世子等骑马走陆路,其中有文书房太监江国泰、刘九皋、刘衡、段然忠、
翟国祯等十四人,文官朱蕴金等,武官温如珍、范存礼、姜承德、向鼎忠、
高升、季大胜、谢安祚等。
永历帝闻风丧胆、自乱阵脚从他即位以来已成司空见惯。逃入缅甸时,
李定国还在组织磨盘山战役,清军不可能直接威胁到小朝廷的安全。然而,
二月初四日马吉翔、李国泰拥簇着永历帝登上缅甸客船,不仅随从文武官还
有不少人船只没有着落,连太后和东宫都没人料理。永历帝坐船开行后,太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