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南明史_顾诚【完结】(383)

  山东巡抚周有德亦曾将民人无以资生具奏。今应照该抚所请,令其捕鱼,以

  资生民。”①所以,当时人认为清政府推行迁海政策“江浙稍宽,闽为严,粤

  尤甚”②。

  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十八日,清廷再次发布《严禁通海敕谕》,其中说:

  “郑成功盘踞海徼有年,以波涛为巢穴,无田土物力可以资生,一切需用粮

  米、铁、木、物料皆系陆地所产,若无奸民交通商贩,潜为资助,则逆贼坐

  困可待。”下文说:“今滨海居民已经内迁,防御稽察亦属甚易”,自康熙

  元年起如仍有“通贼兴贩者,即行擒拿照通贼叛逆律从重治罪”③。这里说的

  从重治罪的人似乎只是“通贼兴贩者”,实际上掩盖了越界一律处斩的真相。

  在立界的距离上,史籍中有说濒海三十里的④,有说四十里⑤、五十里⑥

  以至二三百里的⑦。康熙三年(1664)四月洪若皋《遵谕陈言疏》中有,“顺

  治十八年奉旨沿海迁移三十里”,又说,“迁界原奉旨三十里”①。洪若皋当

  ① 《总督福建少保兵部尚书姚公奏疏》(又名《忧畏轩奏疏》卷六,见《闽颂汇编》)。

  ② 叶梦珠《阅世编》卷一《田产二》。

  ③ 《清圣祖实录》卷九。

  ④ 《清圣祖实录》卷十二。

  ① 《清圣祖实录》卷十四。

  ② 《漫游纪略》。

  ③ 《明清史料》丁编,第二五七页。

  ④ 乾隆十六年《福州府志》卷十三《海防》记:“顺治十八年辛丑,户部尚书苏纳海至闽迁海边居民入内

  地,离海三十里。”海外散人所著《榕城纪闻》也说:“福建、浙江、广东、南京四省近海处各移内地三

  十里。”

  ⑤ 查继佐《鲁春秋》记:“(丁酉)内海禁严,沿海居民内徙四十里,计清野洋师,防其接济,犯者不赦。”

  ⑥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说:“令滨海居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道光十三年《廉州

  府志》卷二十《事纪·国朝》记:“康熙元年壬寅,诏迁海界。差内大臣科尔坤、介山亲行边海,东起大

  虎门,西讫钦州防城,令民徙内地五十里,设排栅,严出入,以杜接济台湾之患。”

  ⑦ 野史落帽生许旭《闽中纪略》说:“曩者朝廷差满洲大人阅视海疆,恐沿海百姓相通海上,遂为清野之

  计,凡沿海二三百里弃为瓯脱,荒畜牧,焚庐舍,百姓尽徙入内地。”

  ① 洪若皋《南沙文集》卷三。

  时任职福建福宁道,他在疏中自称“沿海七百余里,悉臣管辖”,由此可以

  断定清廷发布的迁海诏书中规定了以距海三十里为界。实际上由于地势不同

  和奉行官员的任意专断,各地所立的边界距海里数并不一样。洪若皋的疏中

  就说到,“闽以路为界,遂有不及三十里、远过三十里及四十里者有之”。

  下面这段记叙多少反映了当时划界的情况:

  于是朝使至,偕督、抚大吏往相地焉。有司惧供亿之烦扰也,则采山之最高者设帷

  幕以俟。至则立马高冈,望见海波,扬鞭指画定徙界,往往山下纡折去海辄百余里云。②

  从康熙二十二年奉命巡视广东、福建两省展界事宜的工部尚书杜臻报告

  的情况来看,即使在同一个县内各处迁界的里数也不一致。例如,广东的钦

  州边,“边界以外距海四十里者为织篱围村、鱼洪村;三十里者为黄屋屯、

  孔明村、大值村;二十五里者瓦灶村、鸡窝村;二十里者根竹村、墟埠村、

  旧关村、胎暮村、洞晚村;十里者长山村、埠头村、那畔村、料连村;及近

  海六七里以下至一二里若岭脚村等,皆移并,三年续迁,共豁田地四百七十

  一顷有奇”。又如福建的福清边,“边界以外斗入海八十里万安所,七十里

  牛头寨,五十里泽朗寨,四十里松下,十里镇东卫,附海五里海口桥、上迳

  镇,二里硋灶俱移,共豁田地四千六百三十四顷有奇”①。可见,那种认为各

  地迁界是一律后迁若干里的说法不够准确②。

  有的地方所立边界屡经后移,离海越来越远。例如,广东迁徙沿海居民

  在康熙元年二月,清廷派科尔坤、介山二大臣巡视海疆,“令滨海民悉徙内

  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于是麾兵折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民”。

  康熙二年“华大人来巡边界,再迁其民”③。“甲寅(康熙三年)春月,续迁

  番禺、顺德、新会、东莞、香山五县沿海之民”④。“初立界犹以为近也,再

  远之,又再远之,凡三迁而界始定”⑤。又如福建省长乐县在顺治十八年十月

  “命沿海居民迁内地,北从雁山抵金峰,南至大屿转壶井,直至三溪为界,

  络绎设八寨”。次年,“复命八寨居民内迁,北至鹤岭,南至六都井门为界”

  ⑥。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