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货物船料,不乏于用”①。一位当时的福建乡绅在诗中不无讽刺地说:“闽
海昔迁徙,流离我黔首。高栋灰咸阳,寒烟昏白昼。四郡美田园,割弃资逋
寇。拒门撤藩篱,阶除议战守。群盗方揶揄,佃渔恣奔走。流亡死内地,穷
蹙遑相救?”②沿海居民不顾禁令,冒着生命危险给郑氏义师提供粮食,在清
政府官方文书中也有反映。康熙十七年福建总督姚启圣曾发布文告说:“近
闻界内不法居民每每鸠输米谷于贼,公然赍为盗粮。..其中必有为首之人,
踞埠头与奸民互市。”
③ 《台湾外纪》卷十三。《金门志》卷十二也载:康熙“八年,(郑)经将江胜往来两岛(指金门、厦门),
踞埠头与奸民互市。”
④ 《郑成功海东事·郑成功传》,见《野史无文》卷十二。
⑤ 谢金銮《蛤仔难纪略》,见《皇朝经世文编》卷八十四,兵考。
① 施琅《谨题为恭陈台湾弃留之利害仰祈睿事》,见《靖海纪事》卷下,又见《皇朝经世文编》卷八十四,
兵政。
② 《粤闽巡视纪略》附纪澎湖台湾。
③ 高兆《长乐福清复界图记》,见《闽颂汇编·记》。
① 《台湾外纪》,卷十五。
② 《闽颂汇编》,五言古,黄璂诗。
代贼科敛。”③
这些材料令人信服地表明,迁海政策只是给沿海居民造成了极大的灾
难,给清政府自身带来了重重困难,对郑成功父子领导的义师并没有起到多
大的威胁作用。康熙二十三年台湾的回归大陆是当时的大势所趋,无论在直
接意义上还是在间接意义上都不是迁海政策的结果。如果清廷抱住迁海政策
不放的话,台湾问题不仅不能解决,分离的局面还将继续拖延下去。值得注
意的是,在清朝大臣中主张进取台湾的人(如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福建总督
姚启圣)都是迁海政策的反对者。清朝统治者对于自己的文治武功历来是不
厌其繁地张扬备至。惟独对于沿海迁界这个涉及东南各省,持续时间长达二
十年的重大政策却很少记叙,连清实录当中也只是寥寥数语,一笔带过。这
种现象多少可以说明清廷事后终于明白自己的失策。依赖当时承办官员的文
书、地方志和私家记载才多少保存了事情的真相,使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清
初推行的政策是怎样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③ 姚启圣《忧畏轩文集·文告》,见《闽颂汇编》。
第五节 鲁监国病死与张煌言就义
鲁王朱以海在1645 年(顺治二年)七月出任监国以后,在东南沿海的抗
清事业中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1651 年(顺治八年)清军攻陷舟山,鲁监国
在张名振等的军队扈卫下移居金门、厦门,由于郑成功不承认监国政权,而
在西南建立的永历朝廷基本上得到了包括郑成功在内的南明各方势力的一致
拥护,1653 年三月,朱以海也承认了永历帝的正统地位,派使者上疏提出退
位归藩。永历帝为了维护朱明王朝对东南地区的影响,仍然让他保留监国的
名义。但这并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福建沿海的抗清实力基本上控制在郑成功
手里,朱以海只是作为“寓公”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1661 年(顺治十八年)永历帝及其太子被清军俘获,明统告绝。东南沿
海的一些忠于明室的文官武将又重新酝酿拥戴朱以海出面组织朝廷。但是,
掌握实权的郑成功父子对此毫不热心。次年(康熙元年)五月,郑成功突然
得病去世。张煌言等一心以恢复明朝为己任的官绅志士立即提出由鲁监国继
统。《海东逸史》卷二载:“五月初八日,延平王郑成功卒。海上诸臣议复
奉王监国。”这一记载并不准确。“海上诸臣”商议的并不是“奉王监国”,
而是拥立朱以海为皇帝。张煌言在这年七月《上鲁监国启》中说:“为国难
已极,天命宜还。伏乞早定大计,以存正统,以图中兴事。春来阅邸抄,知
去年十一月,缅夷内变,导虏入缅,致我永历皇帝蒙尘,一时扈从宗室官员
无一得免。..但中华正统岂可久虚。只今胡亦以诸夏无君,遍张伪檄,荧
惑视听。四顾敷天,止海上尚留左袒。臣以为延平藩(郑成功)必当速定大
计,以申大义,亟誓大师,以报大仇。而至今寂寂,道路谣传又有子弄父兵
难信之事(指郑经在众将领支持下违抗成功之命)。..计惟在闽诸勋镇,
正在危疑之际,不若急用收罗之术,以为拥卫之资。然后速正大号,使天下
晓然知本朝尚有真主,中国自有正朔。..臣今拟上诏书一道,伏祈主上密
与宁靖王及诸缙绅谋之,发愤为雄,以慰遐迩。”①当时他在浙江濒海军中,
还不知道郑成功病逝。八月间,张煌言得到郑成功在台湾去世的消息,又曾
两次启奏鲁国主,其中讲到:“去冬缅甸之变,君亡臣死,天下已无明室矣。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