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海上犹存一线,而主上尚在龙潜,真乃天留硕果。自当誓师讨贼,以维系
人心,以嗣续正统。昔莽移汉鼎,光武中兴;丕废山阳,昭烈践祚;怀愍北
狩,晋元称制;徽钦蒙尘,宋高继立。以视今日,谁曰不然。”②张煌言明确
地表达了他认为在永历朝廷覆灭以后,当务之急是拥立朱以海为帝,借以存
有明之正统,号召远近,致力于复兴事业。然而,郑经对鲁监国态度的冷淡
却较其父有过之而无不及。如张煌言启本中就提到:“八月八日,御史臣陈
修捧纶音至臣营。臣焚香开读,知主上薪胆忧危,较昔倍甚。臣南望仓皇,
罔知所措。”另一件启本中说“顾岛上勋贵,罔识春秋大义”,批评了郑经
之流不能从大局着眼。更令人惊奇的是在张煌言《答闽南缙绅公书》中竟然
出现这样的句子:“日来浙直老稚,喧传鹭左勋镇绅衿,复奉鲁王监国。正
在疑信间。及接老先生公函,谆谆以鲁国主玉食为商。”“今不幸延平殿下
薨逝,大丧未毕,繁费难支,即军储尚恐不给,何暇言及宗禄。旁观者岂不
谅当事苦心?”“然我辈所为何事,而致亲藩流离琐尾,饥饿于我土地,非
① 《张苍水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新一版,第二十六——二十七页。
② 《张苍水集》第二十九页。
特诸勋贵之责,亦诸老先生之羞也。若新府(指郑经)肯敬承先志,敦厚天
潢,哀王孙而进食。又何烦不肖之片芹寸曝哉。”①透过张煌言的启本和书信,
不难看出郑经掌权以后,鲁监国的“宗禄”被停发,日常生活都不能保证,
还谈什么即位做皇帝。张煌言当时只有少数兵船驻泊于浙江沿海僻岛,用他
自己的话来说:“臣以孤军,孑处荒壤,夷艘星列,五倍于臣,而臣又无蚁
子之援。臣日夜枕戈,与死为邻,亦以死自誓。若轻为移跸(指从金门迎出
鲁监国),则风鹤频惊,臣罪谁倭?倘仍栖浯岛(即金门),窃恐号召既远,
复与臣呼应不灵。”②处于焦虑两难之中,张煌言仍抱一线希望,“犹幸旧主
之在”,拥明诸绅衿将领“或能旋乾转坤”,“首为拥戴”③。可是,这个希
望很快就化作泡影。朱以海当时正值中年,但身体状况却不佳,长期患有哮
喘病,这年十一月十三日“中痰”去世①,享年四十五岁。
张煌言在鲁王病死后,对前途感到完全绝望。他始终是一位抗清志士,
而不是一个独善其身的人。何况他对郑氏父子的所作所为常有异议,所以没
有像其他一些官绅那样跟随郑氏移居台湾,满足于保住先人衣冠头发。复明
运动的旗帜既已不复存在,继续同清军作战也就失去了意义。1664 年(康熙
三年)六月,他下令解散自己部下的军队②,只留下几个亲信居住于人迹罕至
的悬山花岙,这是个距离舟山不远的孤岛。由于岛中不产粮食,日常所需不
得不以寺庙和尚的名义前往舟山购买。清浙江提督张杰从降将处探知张煌言
藏身于附近海岛,就派遣兵丁潜伏于舟山的普陀、朱家尖一带,不久果然截
获了张煌言的购粮船,当即利用所获船只连夜赶往花岙。七月十七日天色未
明时分,清兵出其不意地突然闯入煌言居室,煌言及随从被活捉,搜出永历
帝颁发的“视师兵部”银印和九枚关防①。张煌言被俘以后,断然拒绝了清政
府的招降,在押解到宁波、杭州直至就义之前,写下了许多壮丽诗篇。如《被
执过故里》诗云:“知者哀其辱,愚者笑其颠。或有贤达士,谓此胜锦旋。
人生七尺躯,百岁宁复延。所贵一寸丹,可逾金石坚。求仁而得仁,抑又何
怨焉?”②《甲辰八月辞故里》诗更是脍炙人口:“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
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
借一枝。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③九月初七日,张煌言在杭州
① 《张苍水集》第三十——三十二页;第二十八页;第二十九页。
② 《张苍水集》第三十——三十二页;第二十八页;第二十九页。
③ 《张苍水集》第三十——三十二页;第二十八页;第二十九页。
① 光绪八年《金门志》卷二《墳墓》记“监国鲁王墓在古坑后埔”,附录了道光十六年巡道周凯的两篇短
文,文中引林霍子■《续闽书》载“王素有哮疾,壬寅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薨。生万历戊午(万历四十六年,
1618)五月十五日,年四十有五。葬于金门王所尝游地”。又说,王墓久已湮失,当地土人虽称其墓为王
墓,但“不知何王墓也”。道光十二年春天当地生员林树海访得,参考诸书确定为朱以海墓。墓前尚“镌
王手书‘汉影云根’四字,并镌从亡诸公题咏”。台湾有关方面在金门曾对鲁监国墓进行发掘考证,有圹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