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聿镇。查继佐在清初搜罗史料不易,辨别不清,误信讹传本不足怪。
辛亥革命后,孟森先生依据查氏所记,不厌其烦地抄录最常见史籍,撰
成《后明韩主》一文,尽管他连东安王朱盛蒗、韩王朱本铉是一人还是两人
都说不明白,仍然武断地写道:“是年(1643,崇祯十六年)献忠(?)陷
平凉,韩王被执而脱走入楚,遂为郝摇旗所得而奉之。摇旗等盖已先降,其
奉韩王,自为明延统之意矣。以后摇旗等久不见于史,从《罪惟录》观之,
则正于山僻中缔造一韩主之明国时也。韩主立国,在丙戌(1646)九月闽败
之后,已当清顺治三年。而十三家之帅,遂以郝永忠、李来亨等著。..”②
在南明诸将领当中,郝摇旗的记载是比较多比较有系统的,孟森先生说“摇
旗等久不见于史”,只能说明他自己所见史料甚少。柳亚子先生撰《南明史
① 《罪惟录》附纪卷二十二《韩王附纪》,见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年版第四三五页。同书卷十九《鲁王监
国附纪》也两处提到“定武”建号称尊,“以延明运”,见第四一六——四一七页。
① 《罪惟录》卷二十五《宗藩志》,排印本第九二四页。
② 孟森《后明韩主》,收入中华书局印《明清史论著集刊》上册,引文见该书第九十四页。
纲·史料》一书中有《韩王本铉传》,他察觉了查氏所记有些不可靠,如韩
藩排行没有“本”字辈,郝永忠不可能在隆武二年拥立本铉之类,也不列入
正“编”(相当本纪)之中,然而在传文中仍然写道:“隆武二年丙戌八月,
汀州不守,绍宗襄皇帝殉国。本铉方拥众保郧西乱山中之房县,遂建号自立,
改元定武。然局蹐一隅,不能有所展布也。”①柳亚子文中根据的除查继佐《罪
惟录》外,多次提及全祖望、赵之谦撰写的《张苍水年谱》作旁证。其实,
张煌言本人的诗文集中从来没有提到“韩王”、“定武”,他写的《送吴佩
远职方南行访行在兼会师郧阳》诗,意在寻访昆明破后流离失所的永历帝并
且同夔东十三家军建立联系。全祖望、赵之谦撰年谱为此诗作注时即误信查
继佐《罪惟录》窜入了“奉韩主本铉为主,改元定武”的情节,既歪曲了张
煌言的原意,更无助于证实“韩主定武”。我们无意于对前辈学者吹毛求疵,
但是,在南明史上凭空增加一个立国建号十七年的朝廷事关重大,不容不辨。
即如孟森所言,“治明史者,不能忽为细事”。既然不是“细事”,又何必
在未加详考的情况下作出极大胆的论断?只要对南明众多史料和清初档案加
以排比考证,就可以知道根本没有什么年号定武的韩主。
指出称尊建号的“韩主”纯属讹传,并不是说明清易代之际没有一位“韩
王”曾在郝摇旗营中参与复明运动。明崇祯朝廷覆亡前后,诸藩有的被擒杀,
有的轻信清廷给以“恩养”的谎言自投罗网,有的流离失所。南明自弘光以
后,除了对身分明确者予以安置外,已经不能依据谱牒确定袭封人选。朱明
宗室人数既多,谱系亦紊,有的自称或被推为“一字王”(亲王)、二字王
(郡王)以资号召,并不足怪。在现存档案、野史等文献中无论是在清统治
区还是在南明管辖区都有很多谱系袭封情况不清楚的明朝藩王。郝摇旗营中
确实曾经有过几位藩王,一位是东安王朱盛蒗,一位是通山王朱蕴釨①,另一
位是韩王朱璟溧。朱璟溧是明太祖之子韩宪王朱松的九世孙,顺治五年山西
反清运动风起云涌时,他被虞胤、韩昭宣推举为“韩王”,作为复明运动的
号召。山西兵败以后,朱璟溧逃到湖广南明控制区,不迟于1651 年(顺治八
年)进入设于湖北房县山区的郝永忠营里。他虽然很可能不是韩藩世袭近支,
但是由于在山西等地复明志士中有一定影响,又受到夔东抗清义师郝摇旗等
人的郑重接待,永历朝廷在宗藩凋零、谱系紊乱的情况下,出于策略考虑承
认了他的韩王封号。从现有档案等文献看,韩王朱璟溧的任务主要是代表永
历朝廷联络北方的复明势力。清初档案内有一件报告“逆王”朱存梧在河南
洛阳地区秘密联络反清人士,准备在1656 年(顺治十三年)元宵节起事,夺
取洛阳的案件。朱存梧被清政府捕获后供述他在1651 年(顺治八年)到过郝
摇旗部据守的湖北房县山中,“住半年,与韩伪王相处,他是一字王”①。朱
① 柳亚子《南明史纲·史料》《南明人物志》四《韩王本铉传》,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二○二页。
按,《罪惟录》在浙江古籍出版社排印以前一直以抄本行世,“本鉝”、“本铉”字形相似,故有差异。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