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性只有一条:就是社会要发展,要前进;其间可能出现短期的逆转和曲
折。至于统治王朝的建立和统治者的更替大抵都属于偶然因素。只不过人
们太习惯于把既成事实当作历史必然,就本质而言,这同封建史籍中的“天
命眷顾”没有多大区别。明朝自万历中期以来,朝政日益腐败,内忧外患
纷至沓来,覆亡不可避免,接替的可能是大顺王朝,可能是清王朝,甚至
可能是孙可望掌握实权的朝廷,也不能排除在较长时间处于分裂的局面。
本书作者着重分析的是各派势力的成败得失,而以哪一种势力取胜对中国
社会生产破坏最小,最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前进为褒贬的标准。讲必然性,
我认为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明朝覆亡以后,中国仍将建立一个封建王朝,
社会仍将处于封建制度的框架内(商品经济的发展或萎缩将视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或破坏而定),只有这一点是肯定的。差异在于各派势力实行的政
策和手段不同,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也将不同。如果把既成事实都
说成是历史的必然,那么,学习和研究历史就没有多大用处。历史科学的
万古常青,就是教导后来者借鉴历史上成功的经验,避免重蹈失败的覆辙,
使我们的事业做得更顺一些,不要倒行逆施,为中华民族的兴盛作出贡献。
时髦了一阵的“史学危机”论可以休矣,明智的中国人将从自己丰厚的历
史遗产中汲取教益,把振兴中华的宏伟事业推向前进。
内容简介
本书特点是基本上以大顺军、大西军余部及郑成功等民众抗清斗争为
主线;贯串全书的脉络是强调历时二十年的抗清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抗
清势力内部矛盾重重,严重分散,抵销了抗清力量。
南明的历史,包括了大顺军攻克北京及清军入关问鼎中原以来,直到康
熙三年夔东抗清基地覆灭的各地地反清运动的历史。它是群雄争霸,又是
明朝的延续,也是清初历史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称之为『南明』,是因
为以北京为都城的明朝业已覆亡,这段时期的战斗主要在南方展开,又是
在复兴明朝的旗帜下进行,而弘光、隆武、鲁监国、永历朝廷都是在南方
建立的。但是,抗击清朝的暴虐统治,并不仅限于南方,陕、甘、晋、冀、
鲁、豫等地的抗清运动连绵不断。
南明史
第一章 明朝覆亡后的全国形势
第一节 明帝国的分崩离析
公元1644 年,在中国干支纪年中为甲申年。这一年的历史上充满了风云
突变、波涛叠起的重大事件,阶级搏斗和民族征战都达到高潮,又搅合在一
起,在中华大地上演出了一幕幕可歌可泣、惊心动魄的场面。拿纪年来说,
在明朝是崇祯十七年,清朝是顺治元年,大顺政权是永昌元年。三种纪年代
表着三个互相敌对的政权,从此开始了逐鹿中原的斗争。
甲申三月十九日,大顺军攻克北京,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身死,当
天大顺皇帝李自成进入北京,标志着明朝的覆亡。在短短的两三个月里,大
顺政权凭借兵威和深得民心,迅速地接管了整个黄河流域和部分长江流域的
大片疆土,统治区包括了现在的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山西、河南、河
北、北京、天津、山东全境以及湖北、江苏、安徽的部分地方。山海关外的
明朝军队在平西伯吴三桂、辽东巡抚黎玉田的带领下撤入关内,并且同山海
关总兵高第一道投
降了大顺政权;清廷乘机派郑亲王济尔哈朗等收取了关外地区,这样就形成
了大顺政权同清政权隔关相峙的局面。
以崇祯帝为首的明中央朝廷葬身于农民起义的烈火中,并不意味着明朝
统治的全面结束。当时,明朝残余势力盘据的地方还很大。除了张献忠领导
的大西军正处于进军四川途中以外,江淮以南的半壁江山仍然在明朝委任的
各级官员统治之下,他们自居正统,继续奉行崇祯年号,从这个意义上说,
南明的历史是从北廷的覆灭开始的,至于立君继统则是拥明势力内部的事。
换句话说,历来的史籍把弘光朝廷的建立作为南明史的开端并不完全准确。
综观甲申三月至四月中旬的全国形势,可以作以下的概括:大顺政权和
大西军是农民起义中形成的新兴势力,他们同明帝国一样是以汉族为主体
的;区别是明朝残余势力控制的地区内继续维护着官绅地主的封建统治,而
大顺军和大西军的领导人虽然已经有明显的蜕化倾向,但尚未达到质变的程
度,他们实行的政策基本上仍然是打击官绅地主、保护农民利益。1644 年春
天和夏初,大顺军所向无敌,占领了包括北京在内的整个黄河流域,这一广
袤地区的百姓欣喜若狂,欢迎恐后。连官绅地主除了极少数死心塌地效忠朱
明王朝,绝大多数都认为明朝气数已尽,转而寄希望于大顺政权。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