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尽诬蔑之能事,决不仅是“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而是在南明政权肇
建伊始之时反对福藩继统的一股暗流不择手段展开的政治斗争。
清人戴名世对这段公案作了以下论断:“呜呼,南渡立国一年,仅终党
祸之局。东林、复社多以风节自持,然议论高而事功疏,好名沽直,激成大
祸,卒致宗社沦覆,中原瓦解,彼鄙夫小人,又何足诛哉!自当时至今,归
怨于孱主之昏庸,丑语诬诋,如野史之所记,或过其实。而余姚黄宗羲、桐
城钱秉镫至谓帝非朱氏子。此二人皆身罹党祸者也,大略谓童氏为真后,而
帝他姓子,诈称福王,恐事露,故不与相见,此则怨怼而失于实矣。”②杨凤
苞也说:“及谓福王亦伪,乃出东林、复社爱憎之口”,“盖阮大铖欲尽杀
东林、复社诸君子,向后诸君子追憾其事,并恨王之任大铖也。造言汗蔑之
不已,复奋断曰:‘是非明之宗室也。’甚疾之之词尔。”③杨氏的基本论断
是正确的,但他认为这类谣诼蜂起乃“诸君子追憾其事”,恐怕未必。因为
抓住伪太子、“童妃”案大闹是在弘光在位时期,弘光朝廷的内部纷争严重
影响了自身稳定,无暇北顾,特别是一些东林—复社人士依附地处南京上游
的世镇武昌的军阀左良玉,更增加了弘光君臣的不安全感。马士英、阮大铖
明白要扼制住拥立潞藩的暗流,必须援引江北四镇兵力作后盾。从这个意义
上说,弘光朝廷迟迟未能北上进取,同东林—复社党人的兴风作浪有密切的
关系。杨凤苞还说:“明末南都之亡,亡于左良玉之内犯。”①左良玉的兴兵
② 李清《南渡录》卷五。
③ 刘若愚《酌中志》卷十七。福王朱常洵婚期在万历三十二年正月,见《明神宗实录》卷三九二。
④ 谈迁《枣林杂俎》仁集《慈銮》条,谈迁自述笺文是他起草的。后来他在《北游录》《纪詠下》有《泊
广陵驿记甲申八月陪高相国迎慈銮于此追感》诗。
① 李清《南渡录》卷二。
② 戴名世《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纪略》,见《戴名世集》,中华书局1982 年版,第三七四页。
③ 《南疆逸史》中华书局1959 年版附杨凤苞跋文。
① 《南疆逸史》中华书局1959 年版附杨凤苞跋文。
东下,固然有避免同大顺军作战和跋扈自雄等原因,但他扯起“救太子”、
“清君侧”的旗帜却同某些东林—复社党人所造舆论一脉相承。
上面批驳了黄宗羲、林时对、钱秉镫等人的荒诞,并不是仅限于探讨史
料的真实性,更无意于钻究宫闱秘事,而是说这三人的记载透露了弘光朝廷
上党争的激烈情况。真正的策划者未必是他们,因为弘光一朝党争闹得势同
水火,而黄宗羲等人在当时朝廷上并没有地位,掀不起那么大的风浪。直至
社稷倾覆,江山变色,东林—复社党人仍把责任全归之于弘光昏庸、马阮乱
政,自我标榜为正人君子,实际上他们自己也是一批追名逐利、制造倾轧的
能手,对弘光朝廷的覆亡负有直接责任。
第二节 睢州之变和史可法南窜
弘光朝廷的督师大学士史可法是“联虏平寇”方针的主要倡导者和执行
者。1644 年十二月,赴北京“酬虏通好”的如意算盘遭到清方断然拒绝,正
使左懋第、副使马绍愉被拘留,陈洪范回到南京,除了掩盖自己暗中降清的
种种无耻行径以外,也报告了北使的失败。史可法在奏疏中说:“向所望者,
和议获成,我因合敌之力以图贼,而遂其复仇雪耻之举。今使旋而兵踵至,
和议已断断无成矣。向以全力图寇而不足者,今复分以御敌矣。”“今和议
不成,惟有言战。”①似乎他在考虑同清军作战了。然而,史可法的真实意图
仍然是尽量避免同清方兵戎相见,继续一厢情愿地谋求与清军配合镇压大顺
农民军。
1645 年(弘光元年、顺治二年)初,史可法亲自安排了高杰率军北上,
这是弘光朝廷惟一一次向黄河流域推进的军事行动。只是进军的目的不是针
对清廷,而是想在扑灭“流寇”中充当清军的盟友。正月初九日他奏称:“陈
潜夫(河南巡按)所报,清豫王自孟县渡河,约五六千骑,步卒尚在覃怀,
欲往潼关,皆李际遇接引,长驱而来,刻日可至。据此,李际遇降附确然矣。
况攻邳之日,未返济宁,岂一刻忘江北哉!请命高杰提兵二万,与张缙彦直
抵开、雒,据虎牢;刘良佐贴防邳、宿。”②可见,史可法的部署是明军北上
至开封地区后即向西面荥阳、洛阳一带推进。高杰出师时,也曾给驻守黄河
北岸的清肃亲王豪格写信,信中说:“关东大兵,能复我神州,葬我先帝,
雪我深怨,救我黎民。前有朝使谨赍金币,稍抒微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