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 袁继咸《浔阳纪事》。《明季南略》卷三载《左良玉参马士英八罪疏》、《左良玉讨马士英檄》、《又
檄》三文,北京图书馆藏有左良玉檄文抄本。按,侯方域《壮悔堂集》《宁南侯传》中说:“良玉乃兴兵
清君侧,欲废弘光帝,立楚世子。”李清《南渡录》卷五记,新升广西总兵黄斌卿于九江附近连败左军,
“获其奏檄、书牍甚众,内贻礼部尚书钱谦益一牍,有废置语。斌卿初欲奏闻,恐为诸人祸,乃止”。
① 左军到达九江的时间,《国榷》载于四月初五日,《南渡录》卷五与《明季南略》卷二载于初四日,康
熙十二年《德安府志》卷八《灾祥》载于四月初二日;此处据袁继咸本人《为密报藩师东下根由并陈江州
被焚情形统祈圣鉴事奏疏》,见《浔阳纪事》。袁继咸的官衔是“总督江楚应皖等处剿寇事务”,驻节于
江西九江,有的史籍称之为江西总督,并不完全准确。
一时欣然附和”,逼勒袁继咸一同前往南京“清君侧,救太子”。袁继咸认
为“皇太子”真伪未定,密谕“不知何人传来”,正言厉色道:“先帝之旧
德不可忘,今上之新恩不可负”,并且向诸将下拜,请求他们“爱惜百姓”。
左良玉回答道:“谋陷太子,臣下所为,与今上无干。若爱惜百姓,大家本
心,先生何必过虑?”随即拿出“誓文、檄文”给袁继咸看了一遍。袁继咸
回城后,命部将坚守九江,不准左兵进城。不料部将张世勋已经同左部将领
私下勾结,夜间纵火焚烧全城,顿时大乱起来,袁部诸将不能存身,劈门而
出,同左军合营;左良玉部兵乘势入城杀掳淫掠。袁继咸于绝望当中准备一
死了之。左良玉派部将张应元把他掳入舟中,袁继咸一再投水自尽,都被救
起。左良玉竭力向他表达自己并没有推翻弘光帝的意思,要袁继咸一道东下
“调护兵将”;监军李犹龙也再三劝说徒死无益,不如见机行事。袁继咸无
可奈何,只好同左良玉及其麾下诸将约定严禁烧杀抢掠。①正当左军由九江准
备东下时,四月初四日左良玉“以久病之躯,恸浔变之惨,一时殒命”②,距
九江之变只有三天。关于左良玉的统兵东下直到病死九江舟中,南明人士记
载常有恕词。如李清记:“继咸正冠裳带将就死。黄澍入署拜泣曰:‘宁南
无异图,公以死激之,大事去矣。’副将李士春密曰:‘隐忍之,至前途,
王阳明之事可图也。’继咸以为然,出城面责良玉。良玉疾方剧,望城中火
光,大哭曰:‘予负袁公!’呕血数升,是夜死。”③谈迁记:“左良玉兵至
九江。袁继咸过见于舟中,俄见岸上火起,报曰:‘袁兵烧营,自破其城。’
良玉浩叹曰:‘此我兵耳,我负袁临侯也。’呕血数升,病遂革。”①从当时
实际情况来看,左良玉早已成为一个拥兵割据的军阀,勇于虐民,怯于大战。
他的统兵东下主要是避免同李自成率领南下的大顺军作战,假借伪太子“密
诏”赴南京“救驾”显然是一派谎言,离开武昌时就大肆屠戮,对弘光朝廷
任命的巡抚、总督等方面大员任意拘留,心目中既无朝廷,也无百姓。其直
接后果是导致弘光朝廷加速瓦解。
左良玉死后,部下诸将推其子左梦庚为留后,把袁继咸拘禁在船中,继
续引兵东下,先后占领彭泽、东流、建德、安庆,兵锋直通太平府。②
弘光朝廷接到上游督、抚、镇臣关于左良玉叛变率师东下的报告,大为
恐慌,马士英决定由兵部尚书阮大铖会同靖南侯黄得功、广昌伯刘良佐以及
池口总兵方国安等人组织堵剿。黄得功的军队被调到长江以南的太平府(府
治在当涂,辖芜湖、繁昌三县),刘良佐军部署于对岸江北。在清军南侵,
左良玉又顺江内犯的形势下,弘光帝曾经召对群臣,商讨对策。刑部侍郎姚
思孝、御史乔可聘、成友谦说:“左良玉稍缓,北尤急,乞无撤江北兵马,
固守淮、扬,控扼颖、寿。”弘光帝也认为江北兵马不宜调离汛地太多,回
答道:“刘良佐兵还宜留江北防守。”马士英惟恐左兵至京,自己身家性命
① 九江之变在南明诸书中记载互歧,此处均以袁继咸《浔阳纪事》为准。
② 袁继咸《六柳堂遗集》余卷,附《家僮禀帖》云:“左宁南要护先帝太子,与黄澍爷带兵马下南京,进
城(指九江)挟请老爷(指袁继咸)同行。不料月初四日左宁南老爷大疾死于舟中,其子总爷左梦庚假称
左老爷卧病在床,代替管事。”
③ 李清《南渡录》卷五。
① 谈迁《国榷》卷一百一。
② 清顺治二年十一月江宁巡按毛九华揭帖中说:“池州府所辖六县,本年四五月间已被左兵到处攻焚掳掠,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