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表现在他在北京地区集结的军队不足以抵御清军大规模的进犯。大批主
力部队分布在西北、湖广襄阳等四府、河南等地;进占山西、畿辅、山东以
后,兵力进一步分散。这种部署对于稳定大顺政权统治区的局势虽然有积极
作用,但是分兵驻防的结果势必造成在京师和京东地区缺乏足够的兵力。例
如,李自成在湖广荆襄地区部署了以大将白旺为首的七万兵马,当大顺军向
北京推进时,明军左良玉部乘机进攻湖广承天、德安;河南刘洪起等地主武
装也同左良玉相呼应,颠覆当地的大顺政权。白旺上书请援,李自成当即决
定派绵侯袁宗第带领一支相当庞大的军队由陕西奔赴湖广先击败左良玉部,
随即北上河南平定了叛乱,直到大顺军在山海关战败,袁宗第和白旺的军队
仍滞留于河南与湖广。这种局部的胜利只是导致了全局的失败。白旺七万之
众完全可以牵制住左良玉部,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袁宗第所统右营为大
顺军攻城野战的五大主力之一,本应调到北京地区,等到稳定辽东局势以后
再回头收拾左良玉等手下败将,是易如翻掌。李自成计不出此,说明他对用
兵的轻重缓急缺乏战略头脑。
占领北京以后,李自成的麻痹轻敌思想进一步暴露出来。当时他身边的
军队总数大约有十万人,受封侯爵的大将有刘宗敏、李过、刘芳亮、张鼐、
谷英,加上明朝投降过来的军队,兵力也还可观。然而奇怪的是,李自成在
大同留下了大将张天琳镇守,在真定委任了大将马重僖为节度使,惟独在京
东山海关一带没有派遣“老本”嫡系大将去镇守。他的着眼点仅限于招降撒
入关内的吴三桂、黎玉田和关门总兵高第,而对关外虎视眈眈的清军却置之
度外。开初,李自成对吴三桂、黎玉田率领的辽东官兵和山海关总兵高第的
招降进行得很顺利,吴三桂在大顺政权“许以父子封侯”的条件下同黎玉田、
① 郑廉《豫变纪略》卷六。
② 王度《伪官据城记》,见《荆驼逸史》。
③ 钱■《甲申传信录》卷五。
高第一道归附大顺政权,吴三桂奉李自成之命率部由永平府前往北京“朝见
新主”;黎玉田被委任为大顺政权四川节度使。李自成在招降了辽东和关门
明朝官军后,似乎认为京东的问题已经解决,对清廷出兵干涉的危险毫无认
识。他在山海关地区的军事部署只是派了几天以前在居庸关投降的明朝总兵
唐通率领原部八千兵马接管山海关防务,而没有派大顺军嫡系大将出镇该地
区。从他下令吴三桂率部进京和派原驻畿辅地区的明朝投降总兵马科率原部
一万兵马同黎玉田一道远征四川来看,证明他根本没有料到清廷利用明朝覆
亡必然有分羹之心。似乎在他看来清兵在辽东的用兵和三次深入内地都是明
朝的事,大顺政权从未同清军交锋,彼此无怨无仇,可以相安无事。也许是
出于这种天真的考虑,他既不派大顺军主力前往山海关一带布防,又把同清
军作战最有经验和实力的吴三桂部调来北京(召吴三桂本人入见是一回事,
命其率部赴京又是一回事。联系到李自成命马科率部前往四川,很可能是想
让吴三桂率部执行南下之类的任务),充分说明李自成对清军即将参加逐鹿
中原的严峻形势毫无认识。即使不发生吴三桂叛变,仅凭唐通八千兵马也绝
对抵挡不住清军的进犯。何况,李自成进京后,如果对吴三桂安抚得当,并
立即派遣大顺军高级将领率主力协同吴军镇守山海关一带,吴三桂叛变的可
能性很小,京东的局势也将比较稳定。
许多人轻信了封建史籍对大顺军的污蔑之词,断言李自成进京后领导集
团腐化变质,丧失民心,终归失败。这种观点完全不符合事实。且不说不少
亲历甲申燕京之变的人士记载大顺军在京期间纪律严明;就以时间而言,三
月十九日大顺军进京,四月初十日左右得到吴三桂率部叛变回军攻占山海
关,十三日晨李自成、刘宗敏亲率大军离京平叛,其间最大时限为二十三天。
中国历史上许多王朝肇建伊始欣欣向荣,若干年之后壮志消磨,出现文恬武
嬉的局面;却没有听说过在二十天左右就腐化得丧失战斗力的。再说,大顺
军失败撤离北京后,清军入京立即将北京中、东、西三城居民全部逐出,下
令剃头,总不会更得民心吧,为什么没有失败呢?可见,大顺政权之所以站
不住脚,不是因为领导层变质,失去贫苦群众的支持;恰恰相反,由于它尚
未完成质变,继续执行打击官绅地主的政策,引起缙绅们的强烈不满,因而
不可能稳定自己的统治区,把汉族各阶层人士结成抗清的一致势力。军事上
部署的失误又导致满洲贵族得以勾结汉族官绅,构成对大顺军压倒的优势。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