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南明史_顾诚【完结】(98)

  股正气,不愿降清,得到百姓支持而干起来的,说明民心可用。可是,领兵

  大将方国安、王之仁来到之后,立即接管了浙东原有营兵和卫军,自称正兵;

  孙嘉绩、熊汝霖、钱肃乐等虽被授予督师官衔,部下只有临时召募而来的市

  民、农夫,称之为义兵。方国安、王之仁凭借兵力优势,竭力主张“分地分

  饷”:正兵应该瓜分全部正饷,即按亩计征的正额田赋;义兵只能食义饷,

  即通过劝输等办法取得的银米。这实际上沿袭了弘光时四镇和左良玉等军阀

  割据余习,使义兵处于没有固定粮饷来源而自生自灭的困境。鲁监国命廷臣

  会议,方国安、王之仁派来的司饷官员坚决要求全部田赋由正兵自行分地征

  收,遭到许多廷臣的反对。户部主事董守谕奏曰:“分饷分地非也。当以一

  切正供悉归户部。核兵而后给饷,核地而后酌给之先后。所谓义饷者,虽有

  其名,不可为继。”①这本是正常朝廷财政军费开支的通行办法,却被方、王

  使者坚决拒绝。另一户部主事邵之詹建议以绍兴府田赋归户部,宁波府田赋

  供王之仁,金华府归朱大典,其他地方归方国安,意在使监国政权多少还有

  一点财政支配权。可是,连这样一个不得已的折衷办法仍然遭到方、王的断

  然反对。最后,还是把浙东各府县每年六十余万钱粮由方、王二军自行分配。

  浙东各处义师断绝了粮饷来源,大多散去;连督师大学士张国维直接掌管的

  亲兵营也只有几百人。

  多有微辞,实欠公允。

  ① 张岱《石匮书后集》卷五《鲁王世家》。

  ① 黄宗羲《行朝录》卷三《鲁王监国纪年上》。

  第三节 唐、鲁政权的对立与纷争

  上文说过,弘光朝廷覆亡,潞王屈膝降清,使南明帝系再次中断,唐藩

  朱聿键、鲁藩朱以海以远系宗室先后被福建、浙东官绅将领拥戴继统。这是

  在消息不灵的混乱状态下出现的一国二主局面。不久,随着情况的明朗化,

  唐藩为首的隆武朝廷以建立时间稍先,又得到其他各省南明地方政权的支

  持,鲁监国政权就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按道理说,退位归藩可以使南明政

  权至少在名义上实现统一;然而朱以海黄袍加身容易,一旦退位依旧过寓公

  生活难免驽马恋栈,何况拥立他的大臣也有的不愿放弃自己“定策”之功,

  耽心转入隆武朝廷将不受重视。唐、鲁对峙的局面一直拖延不决。

  九月,隆武帝派遣兵科给事中刘中藻为使者,前往绍兴颁诏,宣布两家

  无分彼此,鲁监国委任的朝臣可以到隆武朝廷中担任同等官职。对于是否承

  认隆武朝廷的正统地位,在鲁监国大臣中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赞成开读诏

  书和反对开读的大约各占一半。大学士朱大典、督师钱肃乐、大将方国安认

  为“大敌当前,而同姓先争,岂能成中兴之业?即权宜称皇太侄以报命,未

  为不可;若我师渡浙江,向金陵,大号非闽人所能夺也”①。“圣子神孙,总

  为祖宗疆土。今隆武既正大统,自难改易;若我监国,犹可降心以相从”②。

  这说明他们的意见是赞成闽浙联合,接受隆武朝廷的正统地位,以免浙东独

  树一帜,孤立无援。可是,大学士张国维、督师熊汝霖、大将王之仁、国舅

  张国俊等却坚决反对。③张国维的疏中说:“国当大变,凡为高皇帝子孙,皆

  当同心戮力,共图兴复。成功之后,入关者王,此时未可言上下也。且监国

  当人心涣散之日,鸠集为劳,一旦南拜正朔,鞭长不及,悔莫可逭。”①熊汝

  霖说:“主上原无利天下之意,唐藩亦无坐登大宝之理。有功者王,定论不

  磨。若我兵能复杭城,便是中兴一半根脚,此时主上早正大号,已是有名。

  较之闽中乘时拥戴,奄有闽越者,规局更难倒论,千秋万世,公道犹存。若

  其不能,而使闽兵克复武林,直趋建业,功之所在,谁当与争?此时方议迎

  诏,亦未为晚。”②甚至还有人说出“凭江数十万众,何难回戈相向”的话①,

  ① 李聿求《鲁之春秋》卷五《钱肃乐传》。

  ② 徐芳烈《浙东纪略》。

  ③ 查继佐《国寿录》卷三《张国维传》。

  ① 《鲁之春秋》卷三《张国维传》。张岱《石匮书后集》卷四十《张国维传》记鲁监国授国维为建极殿大

  学士兼兵部尚书。隆武颁诏浙东,授国维为“东阁大学士,敕辅鲁王监国。廷臣多欲开诏。国维曰:“继

  大统者,世治先嫡长,世乱先有功。唐殿下提兵北伐,则国维当为前驱。若止为闭户天子,反以官爵分浙

  东办卤(虏)之心,则恢复无期,中兴何日!是太祖高皇帝之罪人也。不敢奉诏。手敕凡七至,而国维终

  不发。谓使臣曰:张国维但知今日江上收文武人才,治战守具为急,不知东阁大学士为何官,可即以此语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