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一座水中桥啊!
长孙无忌哪里还生得了气,开心都还来不及了,长孙延可是长孙家的世孙,纯粹的君子,这是多么高的赞赏,当爷爷的当然开心极了,这世上你说谁长孙无忌强,长孙无忌都不会开心,民间都说他是天下第一聪明人,唯独长孙延是例外。
韩瑗、来济、高履行面面相觑,这真是太能说了,不禁感慨自己老了。
李治心中也是长出一口气,暗骂,这小子还真是会吓唬人。笑道:“韩艺说的不错,长孙延与朕一块长大,朕对他是再熟悉不过了,朕也一直期望将来他能为成国之栋梁。不知太尉意下如何?”
长孙无忌有些羞于启齿,“陛下,长孙延是老臣的孙子,老臣理应避嫌。”
褚遂良立刻道:“臣以为长孙延虽然年轻,由他来制定律法,看似有些轻率,但是长孙延读书甚多,对于律法的了解,在这方面,连臣都不如他,再加上韩艺前面说的也非常有道理,因此臣认为可以交予长孙延试试。”
韩瑗、来济也赶紧站出来附议。
他们认为长孙延今后可能要扛起长孙一脉的大旗,早点出来历练一下也好。
至于其余大臣也不反对,这事来的太突然了,他们也想多多思考一下,如果长孙延来拟定的话,那么就有一个缓冲的余地,大家都能各抒己见,如果是长孙无忌来拟定的话,那就是板上钉钉了,试问谁敢反对长孙无忌修订的律法。
李治点头道:“那好,关于这契约法,就暂时交由长孙延来修订,韩艺在一旁协助。”
“微臣遵命。”
韩艺行礼道,直到如今,他才感受到胜利的喜悦。
高履行突然道:“陛下,这契约法也不是一时半会可以拟定好的,但是两市那边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李治沉吟片刻,道:“这样吧,这一回无论如何,两市和北巷都必须遵从双方签订的合同,谁若再敢单方面撕毁合同,那就以违抗圣旨定罪。”说着他又想看向韩艺道:“韩艺,你以为如何?”
韩艺忙道:“陛下圣明。”
李治又道:“至于具体怎么办,你就与高尚书商量着看吧。”
“微臣遵命。”
事到如今,总算是解决,只不过这过程和结果远远超出大家的预计,从商业竞争谈到立法,再谈到君子之道,关键这三件事看上去好像关系不到,但韩艺偏偏将它们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李治也是轻轻松口气,其实他才是最难做的。
可这口气还未松下来,褚遂良突然站出来道:“陛下,臣有本上奏。”
李治道:“褚爱卿有何事上奏?”
褚遂良道:“启禀陛下,韩艺发明的纸墨和印刷术乃当今世上之最,朝廷应该立即征用这种新纸墨和印刷术,这样便于各个衙署办理公务,同时于国于民也都极为有利。”说着他突然向韩艺道:“韩艺,陛下对你恩重如山,想必你也希望将这些献给陛下吧。”
第684章 欺我年幼
相比起第一回褚遂良向韩艺索要黑科技,这一回韩艺表现的非常无奈。
你要说褚遂良是一个强盗吧,但是他这么做确实也不是为了自己,因为这跟他没有太多的利益瓜葛。
就好比当初的熊飞犁,褚遂良在获得熊飞犁之后,连夜吩咐工匠赶造,并且立刻拿去试验,以及到后来的大规模推广这种熊飞犁,这对大唐的农业有了非常大的改进,韩艺肯定是厥功至伟,但是褚遂良也是功不可没。这与他个人没有半点利益关系,最多也是在他的政绩上添上了一笔,说是为国为民倒也没错。
他自己心里就是这么想的,我不是为了自己,我这么做是为国为民,你看我是多么高尚正直的一个人。
为国为民去当一个强盗,窃夺他人权益,这是让韩艺最烦褚遂良的一点,你连反驳都不好反驳。
另外还有一个大背景,就是唐朝的小农经济社会,其实唐朝初期交易非常少,大家都是自给自足,包括在朝廷在内。从北巷与元家、两市就几乎就能代表了整个大唐的商业,可见一斑啊。
那么当然是要技术来自己生产。购买?抱歉,我大唐没有这个选项。
朝廷也不是想利用这个发财。
不跟宋朝一样,宋朝什么都搞专卖制,但这不是坏事,这证明宋朝的经济非常发达,唐初已经自给自足到连专卖都用不上的地步了。
如果褚遂良是要香水、酒,那他就是别有用心。
这纸墨、印刷术对于国家有利吗?当然有利,是个人都明白,但问题是,这可是韩艺私人的利益。
问题就在于,国家是大利,你是小利,当舍小利,成全大利。
然而,褚遂良这么一说,立刻就有不少大臣站出来,不,应该说是几乎满殿的大臣都站了出来,双眼透着贪婪的目光,坚决表示拥护褚遂良的这个提议,还列出各种理由,从每个角度说明这纸墨、印刷术对于朝廷,对于国家,对于百姓的作用是多么的大。
听得韩艺都觉得自己若不献给朝廷,就成千古罪人了。
当然,他对此也没有感到意外。
如果朝廷征用了北巷最新式的纸墨和印刷术,这些大臣也是受益匪浅,因此唐朝的福利,不是发钱,而是发粮食和一些生活用品,其中就包括这些,一旦官营生产这种纸墨,那么他们就不用去北巷买了,可以从朝廷领取,而且大贵族可以将这种技术盗窃回去,自己生产,自给自足。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