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敌人失去常态,造成指挥失措,以致削弱战斗力,甚至逃跑或投降。古代
战争中早就有虚张声势、夸耀实力等咸慑性诡道出现。公元208 年,赤壁之
战前夕,曹操针对孙吴上层恐战心理,写了一封恐吓信,谎称已治水军 80
万众,方与孙权会猎于吴。孙权身边群臣见信后,无不胆战心惊,以长史张
昭为首的多数官员,主张投降曹操。
制造错觉和不意。人在正常情况下可对外界事物进行正确的分析比较,
得出正确结论。但在特殊情况下,由于错觉和不意,会产生错误的结论和行
动。1940年,德国进攻法国前夕,德国利用法国将领和士兵希望和平的侥幸
心理,通过舆论发表一条消息:法国代表团即将赴德国友好访问,并签订停
战协议,造成法、德之间无战事的假象。这条消息在法军前线将士中产生了
同步效应。前线一派和平景象,官兵们思妻想子,约朋告友,打点行装准备
回家。此时,德军突然发起 “闪电攻击”,众官兵甚感“莫名其妙”,未等
他们清醒过来,全线己开始崩溃。
(三)诡道的作用
“以计代战一当万”。
我国西晋名将杜预在攻吴袭击乐乡的一次水战中,仅出奇兵 800,施疑
敌之计:广张旗帜,遍燃烽火,虚张声势。使吴军疑为 “北来诸军,乃飞渡
①
江也” ,迫降吴军万余人。晋军将土称赞社预菩施诡道,唱出“以计代战一
当万”的歌谣。由此可见,诡道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以弱胜强的法则。
《兵经百言·法篇·张》说得好:“耀能以震敌,恒法也。惟无有者故
称,未然者故托,不足者故盈,或设伪以疑之。张我威,夺彼气,出奇以胜,
是虚声而致实用也,处弱之善道也。”意思是说,通过炫耀武力来威慑敌人,
是千古不变的法则。不具备条件故意声称已经具备,还没有做的事情却故意
声称已经做完,力量不足却故意显示力量强大,或设置假情况迷惑敌人,这
就是借助诡道长自己的威风、灭敌人的士气,出奇制胜,使虚张声势收到实
效,这是处于弱势的军队战胜强敌的好办法。
克劳塞维茨也曾指出: “当兵力很弱,任何谨慎和智慧都无济于事,一
切办法似乎都无能为力的时候。诡诈就成为最后的手段了。人们越是在绝望
的处境中,就越想孤注一掷,而诡诈也就越能助长他们的胆量。在丢掉一切
其他打算,不再考虑一切后果的精况下,胆量和诡诈可以相互促进,并使希
② 《战争论》第1 卷第 1 篇第3 章。
① 《晋书·杜预传》。
望的微光集中于一点,成为一道也许还可能引起火焰的光芒。”①
造成优势和夺取主动的好方法毛泽东曾指出: “错觉和不意,可以丧失
优势和主动。因而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以不意的攻击,是造成优势
和夺取主动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方法。错觉是什么呢? ‘八公上山,草木
皆兵’,是错觉之一例。 ‘声东击西’,是造成敌人错觉之一法。在优越的
民众条件具备,足以封锁消息时,采用各种欺骗敌人的方法,常能有效地陷
敌于判断错误和行动错误的苦境,因而丧失其优势和主动。 ‘兵不厌诈’,
②
就是指的这种事情。” 这也就是 《孙子》说的诡道。
古往今来兵家无不重诡道历史告诉我们:城濮之战中晋军若没有退避三
舍、扬尘 设伏等诈计,赤壁之战中吴方若没有诈降、纵火等奇术,淝水之战
中晋军若没有渡水决战的方略是很难战胜强大的对手的。曹操在官渡之战中
声东击西袭白马,丢弃辎重斩文丑都是通过诡道实现的。
毛泽东说过,“我们可以人工地造成敌军的过失,例如孙子所谓‘示形’
之类 (示形于东而击于西,即所谓声东击西)。”英国的利德尔·哈特就提
出 “间接路线战略”,主张避免正面强攻的作战方式,强调用各种诡诈手段
出敌不意地奇袭和震撼敌人,以达到以谋制胜的目的。美国的军事论著者也
很重视诡道。他们写 《军事战略》一书第二章专门引用中国 《孙子》诡道。
二、诡道的运用
(一)隐真
实施诡道的有效方法之一是隐真。孙子说: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①
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这就是强调隐真,把我方真相隐蔽
得毫无形迹,即使高明练达的间谍也无法窥知,聪明透顶的人也想不出好办
法得知我方真情。诡诈全在于诡密欺诈,如果把真实情况暴露给敌人,使之
有准备、有对策,那也就不能称为诡道了。
“暗渡陈仓”是隐真的典型诡计。西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 年),深
知楚军内幕的韩信向刘邦建议,以隐真手段东征, “个大王举而东,三秦可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