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 “自春秋至战国,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战争指导者们斗智
斗谋,各显神通:李牧偃兵不成骄匈奴,李广解鞍牧马却强敌,赵云巧设空
城赚曹操……极尽诡诈之能事。到唐代,太宗李世民更把诡道归纳上升为误
① 克劳塞维茨, 《战争论》第1 卷第 3 篇。
① 斯威布: 《希腊的神话和传说》第492 页。
② 《韩非子·难一》。
①
敌术,他说: “朕观千章方句,不出乎多方以误之一句而已” 。“多方以误
之”原出自春秋后期伍员之口,这句话高度概括出诡道领域之广、种类之多、
手法之活,深得诡道之要领。唐朝以后,兵家研究诡道蜂起,尤其是明朝,
诡道兵书大增。 《武备志》中的《二十一史战略考》绝大部分记载的是历史
上以诡道指导战争的内容。 《草庐经略》、《百战奇略》等诡道专著,分门
别类地详细研究、论述诡诈之法,使兵家诡道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诡道的
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如:围魏救赵、声东击西、暗渡陈仓、调虎离山、抛砖
引玉、空城计等等,层出不穷。
(二)诡道的核心
古今中外的兵家都知道 “兵不厌诈”,但作为军事谋略的一个规律(原
则),尚须很好探究。
我们认为,诡道的核心就是论述虚实转化 (互换)规律。
虚与实也是军事谋略的一对重要范畴,是对立的统一。虚与实的含义十
分广泛,包括军队的强弱、优劣、众寡、真伪、确实性与不确实性等等。按
照刘伯承元帅的理解,战争的一切计谋和方法盖出于虚实变换的掌握和运
用。施计用谋,实际上就是通过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谋略手段来调动敌人,
以便避实击虚,以我之实,击敌之虚,迫敌被功,我争主动。虚与实在战争
实践中,因指挥员智力的强弱而变换,但它有变换的基本形式。如实而虚之,
虚而实之,虚而虚之,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虚实转换千变万化,军事计谋
也就万万千千。
领兵作战是一种诡诈的行为。自古以来,明智的将帅无不采用欺诈之术,
时时摆出与本意相背的行为动作,使对方摸不着头脑。正如 《孙子·计篇》
告诉人们的: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快而劳
之,亲而离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这些都
是古今中外军事家以谋取胜的重要秘诀。
诡道含有深刻的哲理。虚实转化 (互换)表现为上面所说的:能和不能、
用和不用、近和远、佚和劳、亲和离、声东击西等等,都是对立的统一,都
是本质和现象这一对范畴的演变。战争规律是通过许多复杂的现象表现出来
的。毛泽东指出: “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
①
性,即更带所谓 ‘盖然性’”。这是由于在战争这种对抗的活动中,双方都
进行保密、伪装、欺骗和隐蔽企图的缘故。
战争情况的复杂性,常表现为本质和现象的矛盾。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
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而任何现象又都从某个特定的方面表现出事物的
本质,因此隐藏在现象后面的本质,是可以被认识的。但在实际生活中,现
象和本质有时可以表现不一致,如马克思指出的: “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
①
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而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 。战争的指导者
们正是利用现象和本质的这种矛盾性施展虚实互换,以假象掩盖本质,欺骗
对方。正因为这样,克劳塞维茨才告诫战争指导者:“首先要有敏锐的智力,
①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下》。
① 《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458 页。
① 《资本论》第3 卷第 1069 页。
②
以便通过准确而迅速的判断辨明真相” 。
上面说的是诡道的哲理,下面再简说一下诡道中的心理学原理。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规律的科学,战争中的心理活动十分丰富激烈,利用心理活动实
施诡道,是兵家常用的方法。例如:诱之以利。追利求胜是一切参战者的共
同心理活动。利用这种心理活动实施诡道,诱之以利,敌人很容易上钩中计。
马陵之战孙膑减灶示弱、官渡之战曹操丢弃辎重、夷陵之战陆逊让出狭道……
都是适应对手的求胜求利心理施用利诱诡计获得成功的。
慑之以威。这里主要指恐吓。人的行动无不受大脑支配,而大脑又受外
界刺激的影响,恐吓是一种刺激。当一种刺激突然出现并达到一定强度时,
人的神经就会发生紊乱,造成心理失常。人们把恐吓引进了战争,目的在于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