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抗登陆已经成功,于是组织部队全力进行反击。正当阿守军全部注意力
放在正面的反击时,英军则悄悄地出动了直升机,派出精锐部队在阿守军的
背后进行了机降,占领了阿军的后勤设施,并切断了阿军的后勤供应线。这
时阿军才如梦初醒,知道遭受了奇袭。阿军在慌忙中又全面展开火力战,企
图以火力打开通向后方的通道。此举又中英军之计。阿军在无后勤支援的情
况下不知节省弹药,直至弹尽粮绝,被迫投降。
(三)乘敌之隙。
所谓隙,就是犯错误。所谓乘隙,就是钻空子。空子是客观存在的。毛
泽东在 《论持久战》中深刻地分析了这个问题:“自古无不犯错误的将军,
敌人之有岔子可寻,正如我们自己也难免出岔子。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是存在
的。”
毛泽东接着举了一个例子:在抗日战争初期日寇低估了我们的抗日爱国
的民众力量,本想少少出点兵力,就可以打胜。结果碰了钉子,来了一个大
大的 “意想不到”。这就是敌人的“隙”,就是敌人的错误。
空子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可以人工地造成敌军的过失。例如“示形”
和 “佯动”。
毛泽东举了红军为战胜敌人第三次反围剿进行战略退却的例子。为了“造
成和发现敌人的过失”,红军主力需要退却。 “要这样做,迟却的终点,就
不能限定于某一地区。有时退到该地区还无隙可乘,便不得不再退几步,待
敌发生可乘之隙。”主动退却的结果,终于找到了出奇制胜的机会。
(四)奇不离诈
① 《孙子·虚实篇》。
奇正的运用必须与实虚运用相结合起来。
诈不离奇,奇不离诈。用奇应灵活多变。墨守成规的战法,是与出奇制
胜没有缘分的。军事谋略中的出奇,要摸清敌方将帅的心态变化和真正企图,
同时切不可让敌人摸到我们的行动意图。因此在行动上要真真假假,变化莫
测;要脱乎常态,让敌人多来几个 “意想不到”。
我国解放战争时期西北战场的三战三捷,是结合虚实巧用奇正的范例。
中国人民解放军陕甘宁野战部队于1947年3 月25 日至5 月4 日进行的
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战役,是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彭德怀、习仲勋等指
挥下,于延安东北地区连续进行的三次歼灭战。三战共歼敌 1.4万余人,为
粉碎敌人重点进攻西北的企图奠定了基础。当时西北战场的敌我兵力对比是
10 :1,敌人的气焰十分嚣张,我军与之一交手,却能连胜三局,真不容易。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军采取诱敌深入方针, “蘑菇”战术,以及欺诈和佯
动等计谋,是出奇制胜、达成战役目的的重要因素。
首战青化砭,歼敌31 旅 (欠1个团)。
西北我军主动撤出延安后,根据胡宗南集团仗恃其兵力优势,急于寻找
我主力决战的企图和骄狂心理,决心将计就计,诱敌就范。遂以第 1纵队一
部与敌保持接触,佯装掩护 主力撤退之势,诱敌主力向延安西北的安塞方向
追击,而我军主力,则秘密地向延安东北的甘谷驿、青化砭、蟠龙地区转移,
待机歼敌。敌为我军的佯动所迷惑,误认为我军主力向安塞方向撤退,即以
整编第 1军之5 个旅向安塞扑去;同时令其第31 旅 (欠第91 团)前出青化
砭,保障其主力翼侧的安全。
我军悉敌第31 旅前出青化砭情报后,决心集中5 个旅,以伏击战法,在
青化砭以南地区歼灭该敌。3 月25 日,敌第31 旅由拐峁出动北犯,10时,
进入我伏击圈内。我军按预定部署,拦头断尾,东西夹击,迅猛攻击,经 1
小时40 分钟激战,将该敌2900 余敌人全部消灭,敌旅长李纪云被活捉,我
军首战告捷。
继战羊马河,歼敌 135旅。
青化砭战役后,果然不出我所料,敌调头东进,围追我军。我军为达使
敌十分疲劳和十分缺粮,然后寻机歼敌的目的,遂以部分兵力吸引疲惫敌人,
敌人向东,我向西,主力于3 月底转移到蟠龙西北地区休整,隐蔽待机。
敌31 旅被歼,才知我军主力在延安东北地区,即令整编第 1军5 个旅与
整编第29 军,分向延川及其以北地区进犯,追寻我军决战。敌自3 月26 日
至4 月3 日先后占领延长、延川、清涧和瓦窑堡,但均扑空,兵疲粮缺,陷
于进退维谷之中。遂以 135旅守备瓦窑堡,主力于4 月6 日南下蟠龙、青化
砭地区补给,视情况行动。
我军发现北进之敌有抽兵南下援晋的意图后,为了拖住敌人,策应太岳
兵团在晋南作战,决定打击经永坪南下之敌整编第29 军,但未奏效,主力机
智的转移至蟠龙、瓦窑堡大道两侧地区待机歼敌。
永坪一仗,敌发现我军主力尚未远离,即以整编第 1、第29 军 11个旅,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