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孙子》说:“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
① 管仲: 《管子·制分》。
① 陈光宪: 《历代名将事略·先击》。
② 马惠裕: 《武备集要》。
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①在西方,菲特烈大帝甚至认为“为将之道最重要的就是懂得怎样使敌人多分
②
散他的兵力,这样就可以达到各个破敌的目的。” 公元200 年,曹操与袁绍
对峙于官渡,荀攸向曹操献计:袁军势众,必须设法分散它的兵力,请你到
延津后,派兵伪装成渡河,吸引袁军,这时你再率领轻装去袭击白马的袁军。
袁绍听到曹军渡黄河,果然分兵冒进,曹操乘势击白马袁军,斩了颜良,解
了白马之围。分则弱,集则强。强调避集击散,以集中对分散,是我军常用
战法。1946 年宿北战役后,我军拟歼敌整 74 师于运动之中,因国民党第 7
军、整28 师靠拢,不好打,遂转锋北上发动鲁南攻势,一举歼灭了号称“铁
甲纵队”的整26 师。正如刘伯承指出的,拿我们的分散部队去耗散敌人集中
的部队,是为了拿我们集中的部队歼灭敌人分散的部队,达到一战而胜,再
及其余。
包围迂回,穿插分割,这也是我军各个歼灭敌人的常用战法。化整为零,
逐口吃,利于速决全歼。
(四)妙在虚实、奇正转化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离不开 “诈”和“奇”。
虚实结合。 “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
①
为之以撤而应之以张。” 这就是虚虚实实,诱敌分散、轻进,尔后集中兵力,
战而胜之。以实为虚,以强示弱,引敌误入圈套,以虚为实,以寡示众,以
弱示强,恫吓敌人,迫敌分兵抵御,实则实之,故意示实,使敌误以为我虚,
轻兵冒进;虚则虚之,力量弱,故意装出更弱的样子,调敌分兵。虚实结合,
合情合理,使敌不知我所攻,也不晓我所守,兵力分散,给我以可乘之机。
战国时期,白起示弱于赵括,调赵军冒进轻出,坑杀于长平。这是实则
虚之的佳作。
公元394 年,后燕王慕容垂准备进攻西燕,公开进行战争宣传,以迷惑
西燕王慕容永,西燕王得知敌军压境便分兵把守各路关口,慕容垂却按兵不
动。慕容永见此景顿生疑心,以为敌人可能从南面迂回太行山,便调动主力
加强南面,结果被慕容垂亲率主力从太行山北端攻入天井关。这是一个典型
的用实则实之以破敌的战例。
战争实践还证明,多路多方向进攻可收虚实结合,分散敌人之效。虽然
进攻方向多,需要分散自己的一定兵力,但能够得到在主要方向上以我集中
对敌分散的效果。多方向攻击,敌不知我主要方向所在,必然 “备多”而致
“众寡”。因此,从古到今,军事家大都重视多方向有重点的围攻,以达我
专敌分的目的。
奇正相生。谋贵用奇,奇出自正,无正则无所谓奇。 《唐太宗李卫公问
对》中卷说: “以奇为正者,敌意其奇,则吾正击之;以正为奇者,敌意其
①
正,则吾奇击之,使敌势常虚,我势常实。” 只有正没有奇和只有奇而没有
正都不行,只有奇正相生,才能使敌势常 “虚”,我势常“实”。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以C 集团军群迫使法军分兵守备马奇诺防线,而
① 《孙子·虚实篇》。
② 《战争艺术》第153 页。
① 刘安: 《淮南子·兵略训》。
①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卷。
以主力隐蔽地绕道马其诺防线侧后,一举打败法军。1946年,我中原野战军
突围作战,以一部兵力佯装主力,诱敌分散堵截,掩护真的主力迅速摆脱敌
军重兵包围。所以古人说,善用兵的人 “无不正,无不奇”。“奇正相生”,
就象一个铁环,谁能找到它的头呢?
(五)妙在后发制人和攻防相济
“后发制人”除了政治上的原因外,还是以弱胜强的战策。一般说来,
优势敌军进攻开始时,士气正旺,队形密集,弱点未尽暴露。随着时间推移,
敌人的弱点就会暴露出来,队势逐渐拉开,集中之敌变成分散之敌。从这个
意义上说,后发制人,较为有利。当然,后发制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不首
先动手。要在 “后发”中争取主动,必须设法牵着敌人走。毛泽东曾形象地
举过一个例子: “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
①
蠢人则其势汹汹,劈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 毛泽
东举 《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和林冲放对的事例,说明了诱敌深入,后发制人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