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之险易,粮之虚实。计料已审,然后出兵,无有不胜。”它所强调的谋略
客观依据是将帅能力、军事力量、地形、经济等诸因素。
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论天下大事的 《隆中对》,是古代谋略史上的
突出典型。诸葛亮认为,曹操用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目前不能与之
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辅,可以为援而不可图:荆州
四通八达,是用武之地,但刘表不能守,益州险塞,沃野千里,但刘璋弱,
不知存恤,那里的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刘备既是帝王后裔,信义又著于四海,
等等。这里,诸葛亮对曹、刘、吴以及刘表、刘璋诸方的政治、军事、经济、
地理等条件作了精辟分析,从而为刘备制定了 “联吴抗曹”的谋略,并提出
了实现这一谋略的步骤。当刘备依照诸葛亮的谋略办事时,便取得了胜利,
如与东吴联姻,赤壁之战,夺取荆州、益州等;当刘备违背诸葛亮的谋略时,
便遭受重大的挫折,如关羽鄙视东吴而失荆州,刘备一怒兴师伐吴而遭致彝
陵之败。
谋略只有具备了运用的客观条件,才能产生奇功异效;没有客观条件可
利用的、纯靠主观想象的谋略只能是败军之道。
古代兵家关于谋略客观基础的规律性认识:规律性。谋略客观基础不是
毫无联系的杂乱堆集物,而是有规律性的。古人对此已有一定的理解。他们
提出的各种高明的谋略,是对当时历史条件下客观存在的敌我、攻守、虚实、
正奇、强弱等等相反相成的矛盾,进行一定分析的结果。 《孙膑兵法》说,
“知道,胜。”“不知道,不胜。”
“道”即客观规律。《尉缭子·战权第十二》强调,“战权在乎道之所
极”,说的就是战争的权谋在于对战争规律的理解。
利害共存性。战争中各种矛盾环环相扣,致使客观条件中的利害相互依
存,在同一作战条件下或行动中,总是利害相杂,利中有害,害中有利。《孙
子》说:“军争为利,军争为害”,军争之中就并存着利益和危险两个因素。
其他作战行动也大多如此。例如在进攻中,凡便于我展开兵力、冲击、发扬
火力的方向,也往往是敌人重点防守之处。军事上的各种被动形式,也会包
含着主动因素。比如,有计划地让出部分土地,可以换得一定的时间;放弃
局部的利益,可以争得全局的胜利。利害不仅共存,而且互相转化,利可变
害,患可化利。由于利害的共存与转化是客观存在的,军事谋略就应当既知
利,又知害,以患为利,以利为患,权衡利害,转患为利。
变动性。朱元璋曾形象他说, “战陈(阵)之势,阖 (合拢)辟(疏开)
①
奇正,顷刻变化,犹风云之无常势”。 军事谋略客观基础的变动性,要求军
事谋略随机应变,做到因情而变,因时而变,因地而变,因机丽变,因势而
变,因法而变……,在变化中求“诡道”,求良策。不能只是盯着“上一次”,
而必须紧紧盯住 “下一次”。任何下一次战争都不是上一次的复制品。所以,
《孙子》强调“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的活用战法原则,《尉缭子》提
出 “机在于应事”,认为机谋在于适应事物的变化。
古代兵家关于谋略客观性及规律性的论述,至今对我们研究和运用谋
略,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尽管它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局限。
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对谋略的客观基础所作的论述,为我们提
供了科学的武器。他说:必须 “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
①
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 同样,也必须根据客观实际,引出
谋略。他强调: “指导战争的人们不能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期求战争的
胜利,然而可以前且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
②客观实际与谋略的关系。从哲学上讲,就是客观与主观的关系。客观情况是
第一性的,谋略是第二性的。正确的谋略,都来源于客观实际,反映客观实
际。错误的谋略则是违背了客观实际。历史上,从主观愿望、抽象的原则出
发,而不从客观实际出发设计定谋,导致损兵折将的情况不乏其例。谋略的
客观基础,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集合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不同
的侧面,对谋略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固然,在不同情况下,各种客观因素对
谋略影响的程度有所不同,但无论何时何地,独立地抽出某一个因素,或忽
视某一个因素,都不足以制定正确的谋略。谋略客观基础的多元性,本质上
是由战争致胜因素的复杂性决定的。克劳塞维茨说: “在战争中组成整体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