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军事谋略学_张震【完结】(22)

  分加以分析,看到了中日双方和国际影响的全部因素。他指出,伺际的条件,

  使得中国在战争中不是孤立的,世界的反法西斯运动,苏联的援助中国,造

  成了和造成着为中国最后胜利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苏联领导人由于对当时的世界政治形势和国

  际关系的发展趋势作出了错误的估计,从而给苏联卫国战争初期的战略指导

  带来了严重的失误。

  英阿马岛之战,阿根廷认为,美国可能中立,北约国家无大作为,南美

  国家可能持同情或支持态度。结果美国不但没有保持中立,而且积极为英国

  提供后勤支援和卫星侦察、通信保障。欧洲则通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

  共同体对阿实行经济制裁和禁运,原来向阿方出售武器和零件的法国,不仅

  自己停止出售,也不准其他国家转卖。这种国际环境导致了阿根廷在战争中

  处于孤立无授的地位,成为阿根廷最后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战后国际政治新格局是我们当前进行谋略的重要依据。战后第三世界的

  崛起,超级大国的抗衡,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世界和平运动的兴起,以及

  联合国的作用,都是我们制定国家安全战略乃至进行局部战争时必须充分考

  虑的因素。

  (四)政治策略

  军事斗争中的以智取胜,要依赖政治斗争手段去配合和支持。谋略家必

  须考虑到政治策略的要求,并善于利用政治策略为军事斗争创造的条件。

  政治策略,规定着可能联合的力量以及可能中立的力量。战争不仅是敌

  对双方力量的竞赛,也是争夺同盟者的竞赛。战争指导者要善于根据政治策

  略的要求,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争取一切力量,减少敌对力量,

  孤立敌人,最后战胜敌人。

  政治策略也包含着政治打击手段,即通过政治策略的作用,对敌人的力

  量进行分化、瓦解和消耗。战争指导者要善于洞察、利用或制造敌人内部的

  矛盾与猜疑,使敌人产生隔阂,发生内江和分裂。战国时期,韩魏战争相持

  一年多未分胜负,秦惠王问楚国谋士陈轸该不该参战,陈轸讲了 “坐山观虎

  斗”的故事。秦王按此道理,乘韩魏两败俱伤之机举兵征服了这两个国家。

  充分利用敌人的矛盾和斗争,也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重视。列宁曾说:必须

  ①

  极仔细、极留心、极谨慎、极巧妙地利用敌人之间的 “裂痕”。

  外交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手段。外交对战争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战争孕

  育过程中,它能够推迟或加速战争的爆发;战争爆发后,外交能够影响战争

  的进程,延长或缩短战争;外交也是处理战后问题的重要手段。外交谋略与

  军事谋略相 配合,可以达成战争的突然性,可以寻找更多的盟友,孤立敌人。

  当今世界,外交活动在军事斗争中的作用日趋重要。交战双方的外交活动中,

  起主要作用的是政洽谈判。据著名国际关系学家霍尔斯蒂统计,在第二次世

  ① 《列宁选集》第4 卷第225 页。

  界大战后的20 年时间里,20起国际战争的结局之中,只有 15%属于武力征

  服式的,消极解决的占 8%,其余都是通过外交谈判在谋求双方的妥协来折

  中解决的。

  (五)民心与士气

  民心与士气,属于政治思想范畴。民心向背是战争胜败的决定性因素。

  战争只有得到民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取得最后胜利。这是古人就曾朴素认

  识到了的道理。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略》

  指出:“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列宁更明确地指出:“在

  任何战争中,胜利属于谁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由那些在战场上流血的群众的情

  绪决定的。”②

  由于民心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争取民心就成为谋略家十分关注的问

  题。古代谋略家就强调 “爱民”、“利民”、“保民”,以求争取民心,同

  时,还利用多种手段瓦解对方土气。毛泽东则深刻指出: “力量对比不但是

  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①

  三、谋略与军事力量

  (一)军事力量是谋略的坚实后盾

  军事力量是进行战争的主要物质基础,它的强弱,对战争规模的大小、

  持续时间的长短、战争形势的转变以至战争的胜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孙子》谋略的最高理想,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言下的“战”

  就是军事斗争,双方兵戎相见,一决雌雄。

  “不战”,即通过政治战、外交战、心理战等,达到成加于敌,迫敌屈

  从于我之目的。但是, “不战”需要有“能战”的力量作威慑。以强大的军

  事实力为后盾,实行 “威慑战略”,是当今世界超级大国军事谋略的一大特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