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广泛的,对此,要因人而异,掌握其大概,而不必细究。而对军事谋略必
不可少的专业知识,则应当尽可能深刻地掌握。这样,有了广博的相关辅助
知识,就可以开阔谋略的思路,有了精深的专业知识,就可以较深刻地掌握
军事谋略的规律,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可能提出高人一筹的奇谋良策。
第二,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原则。动态知识是指不断发展和形成的新知
识,静态知识是指业已形成体系而相对稳定的知识,两者是辩证的统一。静
态知识,可以提供给我们以往的经验,是我们接受新知识的基础。而动态的
知识,可以提供给我们科学发展的新成果,是我们不断进步的源泉。对军事
谋略来说,二者是不可偏废的。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我们应
当在掌握静态知识的基础上,努力汲取新的知识。这样,我们既以史为镜少
犯错误,又随时代的发展开拓创新。
第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历史的经验说明,满腹经纶的 “书呆
子”和不学无术的武夫,都是不能提出奇谋方略的。只有把理论知识和实践
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九章 军事谋略训练
指挥员的谋略才能不是先天就有的,而主要是后天培养的。吴起说:“用
①
兵之法,教戒为先”。 当今世界,新的科学技术广泛用于军事领域,智战已
成为当代政治、军事斗争的重要形式,因此,加强和深化军事谋略的修养与
训练,提高谋略水平,不仅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而且也是目前我军部队训
练和院校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寓谋于论——学习理论
刻苦学习谋略理论,是进行军事谋略训练的基础。恩格斯在 《自然辩证
法》中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军事谋略实质上就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谋略思维就是一
种理沦思维。可以说,任何一种谋略思想都是以知识作后盾,以理论作基础
的。军事谋略也一刻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它是植根在谋略理论基础之上结出
的智慧之果。实践证明,没有深厚的谋略理论功底,就不可能足智多谋,没
有理论指导的谋略,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
注重谋略理论的学习,是提高军事谋略能力的重要途径。所谓谋略能力,
是一种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非凡的判断能力,良好的记忆
能力,高超的运筹能力,科学的决策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反映。这些能力
的获得,除了参加军事活动的实践之外,主要是通过谋略理论的学习。因为
一个人在从戎之前,只能说有一定的谋略意识和潜在的军事谋略能力。即使
步入军旅之后,如果不进行系统的谋略理论的学习和训练,他也可能增多某
些军事谋略知识,但也只能是零散的、直观的、感性的、不科学和不自觉的。
毛泽东说过,感觉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只有在谋略
理论上下一番苦功夫,才能使自己原来的朴素的、潜在的军事谋略意识和能
力得以升华,使之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井步入军事谋略的更高层次。
加强谋略理论的学习与训练,一定要克服在军事训练中重技术轻谋略,
或重谋略典故轻谋略理论训练的倾向。历史证明,大凡足智多谋的军事谋略
家都比较注重军事谋略理论的学习。据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在秦灭六
国以后,出身韩国相门的张良,把全部仇恨集中在秦始皇身上。他有血气之
勇,不惜花费万贯家产收买刺客刺杀秦始皇。但他有勇少谋,在博浪沙行刺
未成,反招来杀君之罪,通缉之下隐名流落下邳 (江苏邳县)。他在圯(桥)
上闲逛时,偶遇一位 “神秘”老人,史称圯上老人,即黄石公。黄石公见张
良有军事才能,又有报国之志,就送他兵书一本,并对他说: “读此书则为
王者师矣。”就是说,你读了这部书可以作帝王的老师。张良回到家翻开一
看,原来是 《太公兵法》,即传说中经黄石公推演的《三略》。张良如获至
宝,从此便开始了他的军事谋略理论的修养与训练。经过十年的刻苦学习,
终于掌握了书中治国统军的军事谋略精要,成了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高级军
师,帮助刘邦完成了灭秦亡楚的大任。张良由一个恃匹夫之勇的青年,变成
了一个运等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谋臣,军事谋略理论的修养与训
练起了重要作用。再拿妇孺皆知的诸葛亮来说,他与张良不同,他出身贫寒,
① 《吴子·治兵第三》。
14岁由叔父介绍进入友情较深的刘表开办的学堂攻读兵法。后来他不仅自己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