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也十分重视借鉴军事史的谋略思想来解决现实的军事问题。1962年美国
① 克劳塞维茨: 《战争论》第1 卷第 190—191 页,解放军出版社 1964 年版。
总统肯尼迪,曾运用孙子 “不战而屈人之兵”和“兵不厌诈”的谋略思想,
成功地迫使苏联从古巴撤除了导弹基地。80 年代初期。美国战略研究中心斯
坦福研究所主任福斯特和日本京都产业大学教授三好修合作,运用 《孙子》
的谋略思想研究对苏战略,他们认为,苏核战略重点打击美国的核战略力量,
这是 《孙子》的“伐兵”思想,而苏联的真正战略目标是争取“不战而屈人
之兵”,立足于生存与胜利。美国的 “确保摧毁”的战略,把打击城市(消
灭社会财富)放在首位,这在 《孙子》看来是一种最拙劣的万不得已才实行
的战略,即攻城战略。据此福斯特提出,美国要借鉴 《孙子》的谋略原则来
修订现在处在十分不利的美国战略。提出用“相对确保生存和安全”取代“相
互确保摧毁”,把军事力量作为战略打击的目标。据 《纽约时报》1980年8
月8 日报道,当时的美国卡特总统接受了福斯特的“孙子核战略思想”。由
此可见,在借鉴中应用,应用就会有发展。
三是在比较中求规律。比较是认识事物规律的科学方法。毛泽东不仅明
①
确提出了 “有比较才能鉴别”的科学论断,而且还明确提出了比较的科学方
法。1942年 3 月 30 日,他在中共中央学习组发表的 《如何研究中共党史》
的讲话中所讲的 “古今中外法”,可谓是对比较研究历史方法的高度概括和
总结。我们从战史中学习军事谋略思想也必须遵循这一科学方法。随着科学
的发展,近几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比较法,比如,定性比较法、定量比较法、
专题比较法、级别比较法、层次比较法等等,其中最常见的是纵横比较法,
也就是古今中外法。因为几千年的人类战争史,也是谋略斗争史,其自身就
是古今中外、纵横交错、千姿百态的。只有对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阶级的军事谋略思想、原则和实践,进行系统地
比较。才能揭示其共性和个性特征,把握“铁一般的必然”,即识谋、定谋、
用谋的基本规律。具体来说, “纵”的比较,即沿着历史发展的先后,作纵
向观,也就是从古到今一代一代进行比较,也叫古今法。如中国历代军事谋
略思想的比较,西方历代军事谋略思想的比较;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
大林、毛泽东等无产阶级军事谋略思想的比较等,从中看提高,看发展,看
前世对后世的影响,看后人对前人继承了什么,抛弃了什么,补充了什么,
创造了什么,道理何在。还可以以某一谋略思想为主线,把历代战史中有关
这个问题的思想、观点全部找出来,分类、排队,然后进行归纳分析,这样
就可以在这个谋略思想上窥见古今全貌了。横的比较,即按空间范围国与国,
地域与地域、民族与民族等进行谋略思想的比较,也可以叫做中外法。如中、
美、苏、英、法、德、日等国的军事谋略思想比较,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军
事谋略思想的比较,中国的 《孙子》与欧洲的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等军
事谋略思想的比较。通过横向比较,从中找出有哪些是共同遵循的军事谋略
原则,在军事谋略运用上有些什么共同的规律,我们应当从哪几个方面去发
展古今中外带共性的谋略思想。当然,作纵、横交叉的比较也是很有裨益的。
总之,从战史中研讨军事谋略的方法很多,以上只是一些通用的方法。
三、寓谋于例——战例剖析
战例是各种军事谋略的载体。每个战例,不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无
① 《毛泽东选集》第5 卷第416 页。
不打着敌我双方指挥员赛谋斗智的烙印,忠实地记录着指挥员识谋用谋的真
实过程。如果说战史是一所军事谋略训练的大学校的话,那么战例则是这所
学校中最有权威的传授军事谋略的高级教官。许多军事理论家认为:史例可
以说明许多问题,在经验科学中它们最有说服力,尤其在军事艺术中更是这
样。因此,在现代条件下对指挥员进行谋略训练,搞好战例的剖析是一个重
要方法。
毛泽东在研究古今中外指导战争的经验时,十分重视典型战例的剖析。
他为了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论证包括军事谋略思想运用在内的
战争指导规律时,曾详细地研究了我国古代著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楚汉
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
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不但研究了我国古代战例,还特别研究了拉丁语系国家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