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发展。军事谋略将步入一个更新的台阶。即更加重视系统运筹,总体
设计。
在人类数千年的战争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乏有著名的谋略范例。系统
工程这个名词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但综合运筹的思想由来已久。
我国古代的管仲,曾任齐国宰相,被齐桓公尊为“仲父”。“管仲之贤”,
为后人称道。管仲为齐国征战提出过一整套政略和计谋。后人评论管仲时,
曾称他是一个运用“全体战战略”的人,是我国历史上伊尹、吕尚之后的“第
三任著名参谋长”。管仲的 “谋略”,涉及经济、政治、外交、军事等各个
方面。他认为运用智谋在经济、政治、外交上取得优势,都不比军事为轻。
管仲指出: “霸王之形,德义胜之,智谋胜之,兵战胜之,地形胜之,
动作胜之,故王之。”意思是:霸业和王业的形成,是由于德义、智谋、兵
①
战、地形等各方面处于优势,所以才能统治天下。 故而, “夫争强之国,必
先争谋,争形、争权。……故精于谋则人主之愿可得,而令可行也,精干形,
则大国之地可夺,强国之兵可圉也;精于权,则天下之兵可齐,诸侯之君可
②
朝而。” 这里强调了谋略的重要性。
在战略上,管仲认为: “强国众,合强以攻弱以图霸;强国少,合小以
攻大以图王。强国众而言王势者,愚人之智也,强国少而施霸道者,败事之
谋也。夫神圣视天下之形,知动静之时,视先后之称,知福祸之门。强国众,
先学者危,后举者利;强国少,先举者至,后举者亡。”大意是:强国多,
就联合强国攻击弱国以图霸业;强国少,就联合小国攻击大国以图王业。强
国多而谈统一的王业,见愚人之见;强国少而要施行联合称霸,是失败的计
谋。神圣的君王,都要观察天下的形势,掌握动静的时机,看先后的机宜,
推算利与不利的绪果。参加争夺的强国多,先举事者危险,后举事者得利,
参战的强国少,先举事肴可以咸王,后举事者则要灭亡。显然,这不仅是战
略性谋略,而且是政治和外交谋略。
管仲的经济战是很突出的,可谓, “发前人之所未发”,成为经济战的
创始人,其经济战的办法较多。例如他主张奖励本国特产,发挥当地“优势”。
当时诸多邻国均缺盐,惟齐国靠海产盐,于是齐国提高盐价,吸收外国资金
达黄金万余斤。他曾以重价引诱鲁梁之民织绨 (纺织品)而弃农,然后迫使
①
② 《管子·霸言》。
鲁梁在饥饿之中,屈服于齐。楚为南方大国,管仲也曾用同样办法,将其困
倒。
管仲在财政方面有一套 “裕国库”的措施。他说:“为兵之数,存乎聚
财,而聚财无敌。”
管仲的建军方法是以平时训练国民为基础的,一旦有事,全国皆兵,都
可应敌。
管仲关于用兵有许多精彩论述: “凡攻伐之为道也,计必先定于内,然
①
后兵出乎境。计未定于内而兵出乎境,是则战之自败,攻之自毁也。” 这里
强调了战争谋划的重要性,指出了未经认真筹划计谋就贸然出兵的严重危
害。又云:“故善攻者,料众以攻众,料食以攻食,料备以攻备。以众攻众,
众存不攻;以食攻食,食存不攻;以备攻备,备存不攻。释实而攻虚,释坚
②
而攻脆,释难而攻易。” 要求指挥员在指挥作战时,必须了解敌我双方的兵
力、粮草、装备等对比情况。如果敌方兵众有余、粮草有余、装备有余,则
不可对之轻易进攻。应该是避其实而击其虚,避其坚而攻击弱。
管仲综合用谋、以智取胜的思想,至今仍然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这对
我们体会系统运筹的道理有一定帮助。
汉高祖刘邦可算是个政治家。他用计不如张良,打仗不如韩信,理财不
如肖何。但他有将将之才,善于综合协调,文有张良这样的智囊 (“好参谋
长”),武有能征善战的韩信,加上一个 “好后勤部长”肖何,取各家之专
长,形成一个领导集团,合成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用问等方面的谋略,
发挥整体功能,并注意顺乎民心,终于率兵打败了楚霸王项羽。
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具有综合运筹的高超艺术。
毛泽东的早期著作中就已渗透着这方面的丰富内容了,井冈山上的红色
政权实际上是 “国中之国”,当时综合军事、经济、政治、外交、技术于一
体的人民战争,已初具规模了。抗日战争时期的 《新民主主义论》、《论政
策》、 《论持久战》等一系列著作,无不体现马列主义的综合性的宏谋大略。
第三次革命战争时期的著作更不用说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