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悦诚服地对诸葛亮说: “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就这样,诸葛
亮只用了四五个月的时间,就把南中地区称兵倡乱经年的反叛势力剪除、平
息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这么大的胜利,这显然是诸葛亮善于实行兵战
与心战、军事付伐与政治安抚相结合的斗争方略的结果。
这就是蜀汉末年史学家陈寿的名著 《三国志》中关于诸葛亮五月渡沪擒
纵孟获一事的记载。此事到了元末明初文学家罗贯中的笔下,就演化成了《三
国演义》中脍炙人口的七擒七纵的长篇戏剧故事,这当然是艺术加工和艺术
创造了。但不管是史笔还是文笔,不论是史学家还是文学家,有一点则是共
同的,即两者都在通过诸葛亮又擒又纵的事迹,生动地表现诸葛亮军政两手
相辅相成,通过军事征讨和政治安抚,达到稳固后方、巩固边疆的战略目的。
诸葛亮所以能有如此高超的谋略思想和斗争艺术,原因在于诸葛亮首先
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大战略家。他不是只考虑眼前利益,而是看到战争以
后的政治大局和国家的常治久安。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这里再补充一点史实。
诸葛亮征讨南中地区反叛势力的战事结束之后,在实行一些强制性措施的同
时,果断地采取了 “即其渠帅而用之”的政策,尽量录用当地拥护蜀汉中央
政权的有影响的上层人物作南中地区各级官吏,还起用一些政治上可信赖的
又在当地百姓中享有较高威望的头领和 “夷帅”,作为蜀汉中央政权中的少
数民族的代表人物。就拿被几擒几纵的孟获来说,后来被诸葛亮清到成都参
加中央政权机构,成为职掌监察大权的 “威慑百僚”的御史中丞。诸葛亮这
样做,既是为了加强蜀汉中央政权同南中地区的联系,加强汉族同西南少数
民族之间的团结,也是为了改革东汉以来统治者对少数民族地区 “只讨不
抚”、实行残酷镇压的弊政。
正是由于诸葛亮实行 “抚而不弃武征,讨而不以力制”的正确政策,才
使一向连年骚乱不已、动荡不安的南中地区出现了一个 “纲纪初定、夷汉相
安”的新局面。这一巩固边疆的正确方略,既为北伐中原解除了后顾之忧,
创造了条件,也为后人治国平天下留下了宝贵经验。后代大政治家裴度对诸
葛亮 “不以力制而取其心服”这一点极为称道。的确,诸葛亮受西南各族人
民崇敬,至今未减。
清人赵藩在成都武侯祠作了一副对联: “能攻心者反侧自消,自古知兵
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是对诸葛亮的赞颂,同
时也是对后来统治者的告诫:对各族人民务必采取正确的政策。1949年中国
人民解放军在大陆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时,采取军政并进剿抚兼施的策略,
借鉴了诸葛亮的思想。
三、毛泽东的军政两手思想和伟大实践
毛泽东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一生领导和
指挥革命战争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歼敌之多、胜利之辉煌,是中外战争史
上少有的,是世界上罕见的伟大军事统帅和战略谋略大师。熔哲理和兵法于
一炉、冶政治同军事于一体,是大战略家毛泽东的突出特色,是其军事思想
和战争实践的精彩篇章,也是他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
毛泽东的军政两手、相辅相成的谋略思想,基于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毛泽东从他登上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舞台
起就反复论述了战争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指出,世界上没有不带政治性质的
战争, “当政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再也不能照旧前进,于是爆发了战争,
用以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因而 “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
①
政治”。 毛泽东对战争同政治间的一致性与差别性的辩证论述,为把政治贯
穿于战争的全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毛泽东的军政两手、相辅相成的谋略思想,基于人民革命战争的正义性
和进步性。战争的正义性还是非正义性,是人民革命战争还是反人民的反革
命战争,是符合人心还是违背人心,则是战争胜负经常起作用的决定性因素。
人民革命战争就可以凭借其政治上的优势逐步转变军事力量上的劣势,最终
战胜尽管在军事上十分强大但在政治上失道寡助的反革命势力。
毛泽东的军政面手、相辅相成的谋咯思想,还基于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它
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毛泽东指出: “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
的武装集团”,人民军队决不是单纯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
之外,还担负着宣传、组织、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