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政党政治的办法,来解决军队统一整编问题。这种办法实际上是想劝说我
们党交出军队,当然被周恩来所拒绝。蒋介石也不同意交出国民党的军队。
应当说,毛泽东和周恩来非常清醒,在军队这个要害问题上,国共两党
之间是不可能达成具有实质性内容的协议的。毛泽东、周恩来所以同意就军
队整编问题进行谈判,是为了配合军事自卫,开展政治攻势,用不损害革命
人民基本刊益的妥协,去进一步揭露蒋介石力主内战的反动本质,为我党我
军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结束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作好政治上的准
备。马歇尔对此十分明白。一次他对周恩来说: “周将军最近几个月来并不
是为谈判而谈判,而是为宣传而谈判”,周恩来当即回道: “这句话有一半
道理,但责任不在我,因为对方不愿解决问题嘛!所以,我们就告诉人民是
他不愿意解决问题,用以教育人民”。周恩来这段话非常清楚他说明了和谈
这一手的独特作用,说明了革命两手相辅方能相成的道理。正是通过周恩来
同马歇尔之间的反复谈判,使我党我军掌握了牵制美国政府的一个特殊手
段,利用美国的口头承诺和美蒋之间的矛盾,在中国人民面前和国际舆论上
剥夺了美国立即援助蒋介石发动大规模内战的借口,推迟了内战爆发的时
间,并且摸清了美国政府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的企图,这对我党我军作好夺取
人民革命胜利的准备工作是有益的。
(二)军政兼施双管齐下,保证决战胜利
大家知道,《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有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题目是《敦
促社幸明等投降书》,是毛泽东为当时正在同蒋介石军队进行淮海决战的我
中原、华东人民解放军写的一篇广播稿。文章指出,在我人民解放军的层层
包围和重重打击之下,国民党徐州 “剿总”副司令杜幸明等部“已经到了山
穷水尽的地步”,除了向人民解放军投降这唯一的一条生路以外,只能全军
覆没,为行将彻底垮台、灭亡的蒋介石王朝作可怜的殉葬品。这是毛泽东为
配合我军的强大的军事攻势而发动政治攻势的一篇代表作。
以军事打击为后盾开展强有力的政治攻势,把军事打击和政治瓦解结合
起来,使两者相辅相成,保证决战胜利,是毛泽东统率我军同蒋介石军队进
行战略决战的一个英明决策,是决战棋盘上致敌于军事上、政治上全面崩溃
和彻底失败的很厉害的一着,是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现代运用。
下面让我们用辽沈决战中的长春战役,来说明毛泽东军政两手相辅相成
的谋略思想。
1948年秋,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统筹全国战局,决定把决诚方向首先指向
东北战场。当时东北蒋军40 多万分别龟缩在锦州、沈阳、长春三个点上。为
在东北形成 “关门打狗之势”,就地全歼敌军、辽沈决战开始前,我10万大
军即在长春外因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包围圈。
当时长春守敌为东北 “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所部新编第7 军和曾泽生
的第60 军,人数亦为 10万。
敌军占领长春后,曾聘请国内外专家,参考世界各国防御工事资料。经
过精心设计,在原伪满首都新京的某础上增修永久性、半永久性工事,构成
了号称“坚冠全国,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蒋介石所以要郑洞国守住长春,
一可牵制我军南下北宁线作战,二可伺机驰援沈阳敌军,他们凭借的唯一优
势是坚固的工事。我军如若硬攻,不仅要付出相当伤亡,而且极易震动锦州
敌军向关内逃窜,从而破坏我军全歼敌军于东北境内的战略计划。于是我军
对长春守敌施行军事包围、经济封锁和政治瓦解相兼并用的方针。
本来,困守孤城,历来为兵家所忌。更何况守敌 10万兵马不可一日不食,
不可一日无食。经过我军近5 个月的包围、封锁,到 1948年 10月,长春守
敌已处于粮尽援绝、内外交困的境地,不仅士兵叫苦连天,士气沮丧,削弱
了战斗力,就连守敌的高级将官也是瞻念前景不寒而栗。这样就为我军发动
政治攻势,进行政治瓦解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时长春守敌60 军军长曾泽生是一位有抗日战绩的将领,又非蒋介石嫡
系。自从4t 越船运到东北 “剿共”以来。他目睹了蒋介石统治集团内部的嫡
庶之分和尔虞我诈,备尝蒋介石的冷遇和歧视,对蒋介石怀有不满情绪。但
象他这样一个国民党军队的高级将领要从国民党的阵线中站到人民一边来,
又并非易事,不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是很难实现的。针对曾泽生思想苦闷、犹
豫不决的心态,我围城部队首长通过各种方式向他晓以共产党人的宗旨和人
民革命之大义,明确指出,死守长春只能城破被歼,向沈阳突围必被歼于途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