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后的德国,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军事力量更加强大,因而引起了
各大国的恐惧。法国自不必说,德国已同它结下深仇,加之德国又强行吞并
了法国的亚尔萨斯和洛林,因而法国时刻准备收复失地,报仇雪恨。奥匈帝
国自普奥战争失败被逐出德意志邦联后,也是一个准备复仇的势力。英国的
政策是充当欧洲 “均势格局”的“平衡者”,也不愿意看到一个过分强大的
德国在欧洲大陆崛起。俄国虽同德国一向关系不错,但德国的统一和强大也
令其感到不安。显然,这种形势对德国来说是很严峻的,德国同任何国家发
生冲突,它的对手总能争取到法国的支持,这就 “包含着欧洲结成同盟共同
①
反对德意志帝国的萌芽”。 因而,“结盟的恶梦”使俾斯麦坐卧不安,忧心
忡忡。
为了消除这一危险局面,阻止欧洲各大国结盟对德,俾斯麦不仅要把法
国与各大国分离开来,还要与各大国建立密切关系。为此,俾斯麦充分显示
于他利用矛盾、纵横俾阖的外交手段。
首先,俾斯麦摸准了英国以德抑法、以排除法国同英国争夺非洲殖民地
的心理,争取到了英国的中立。其次,仰斯麦以支持奥匈帝国向巴尔干扩张
作为把它逐出德意志邦联的补偿,使奥匈帝国甘愿忘记过去,放弃复仇。
最令俾斯麦担心的是法国同俄国结盟夹击德国,使德国处于东西两线腹
背受敌的危险境地。因为法国要报仇,极力谋求俄国的援助,俄国也有利用
法国牵制自己的强邻德国威胁的愿望。正如恩格斯所说,法国 “用来对付德
①
国的天然同盟者就是俄国”。 为力避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前景,俾斯
麦便极力离间法、俄,争取俄国的支持和中立,攸法国找不到同它配合的同
盟者。因此,拉拢、联合俄国,孤立、打击法国,就成为俾斯麦外交的一项
基本方针。而努力缓和德法的尖锐矛盾,力避法俄接近的可能性,就成为俾
斯麦实现联俄反法方针的中心任务。
当时的沙皇俄国既有遏制德国的想法,又有重新向黑海伸展海军力量的
强烈愿望,而后者已成为俄国对外战略的首要目标。俄国自 1853—1856年克
里米亚战争失败后即失去了在黑海驻扎海军舰艇的权力和通行地中海的权
利。俄国要恢复这一权利,自然要同英国发生冲突,于是需要其他大国的支
持。在这方面,俄国既可选择德同,也可选择法国。仰斯麦看准了这一点,
利用沙皇在政治立场上一向憎恶法国民主共和制的心理,主动答应帮助俄
国,迫使英国作出妥协和让步,终于使俄国实现了多年的一桩宿愿。俾斯麦
“投桃”,沙皇当然要“报李”,公开向俾斯麦保证,在德国同法国的对抗
中,俄国决不做有损于德国的任何事情。
俄国海军力量重新进入黑海以后,奥匈帝国又感到严重不安。奥匈帝国
外交大臣曾向俾斯麦提出,要借英国限期俄国。俾斯麦对此坚决反对,明确
表示,如果奥匈帝国要联合英国,那就破坏德奥友好关系。俄国为了避免奥
英接近,通过俾斯麦居中斡旋。也表示愿意同奥匈帝国联合。
①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8 卷第 552 页。
①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1 卷第 551 页。
正是由于俾斯麦以德国的实力地位为后盾,极尽利用矛盾、纵横捭阖之
外交手腕和艰苦不懈的努力,德意志帝国、沙皇俄国和奥匈帝国终于于 1873
年正式建立了为期近20 年的著名“三皇同盟”,使俾斯麦推行的亲奥、联俄、
抑英、反法的外交战略获得巨大成功。
我们在这里叙述俾斯麦在 19世纪欧洲政治、军事舞台上的活动,是把它
作为利用矛盾、纵横捭阖这一谋略的一个典型事例来研究的,并不涉及对俾
斯麦的评价问题。马克思在评论俾斯麦统一德国问题时,是采取历史唯物主
义的科学态度的。马克思一方面谴责了俾斯麦在统一战争中和统一后的侵略
扩张行径,另一方面又指出,由于德国资产阶级 “出世得太迟”,“不善于
统治,软弱无力,庸碌无能”,不能担起统一德国的重任,因而,德国的统
一只能由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的道路去完成。德意志民族统一是历史的进
步,它给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斯大林善于在帝国主义矛盾中纵横捭阖
在现代国际政治斗争舞台和世界战争的大舞台上,斯大林是一位善于利
用矛盾、纵横捭阖的高手和大师,是善于在复杂危险的情况下驾驭战局,使
苏联立于不败之地的大战略家。
本世纪 30 年代,德、意、日法西斯崛起,整个世界上空战云密布,国际
局势十分紧张。欧洲的形势更复杂,形成了三种各怀心腹事、各自打算盘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