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正在策划和发动世界大战的法西斯德、意,推行绥靖政策的英、法;
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苏联,可谓三足鼎立。围绕着这三种力量的激烈角逐,
出现了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种种矛盾和利害关系:既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
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同社会义主国家的斗争,还有侵略国同非侵略国之间
的争夺;既有英、法、德、意四国的反苏图谋,还有英、法、苏的 “合纵”
和德国的 “连横”。应当说,在大战爆发前和大战期间,在战略上处于不利
地位的是苏联。
为扭转危险局面,争取有利态势,斯大林每一步都施展了利用矛盾、纵
横捭阖的斗争艺术。他先是利用侵略国与非侵略国之间的矛盾,真诚致力于
同英、法之间的联合,试图用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来遏制
德、意,打破它们罪恶的战争计划。然而,由于当时英、法两国政府推行绥
靖政策而未能如愿。在这种情况下,斯大林不得不掉过头来利用德国同英、
法之间的矛盾,果断地改善苏德关系来打破四国的共同反苏图谋。在苏德战
争的紧要关头,他又利用日德之间的勾心斗角,改善苏日关系,拆散德日同
盟,力避腹背受敌、两面作战。这当中,他又利用中国蒋介石统治集团和日
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支持蒋介石政府抗日,以使日本陷在中国,不能北
犯苏联。并利用美日矛盾,使美国牵制日本。
这期间最能表现斯大林灵活巧妙斗争艺术的,是他利用德国同英、法之
间的矛盾,用苏德条约粉碎西方绥靖政策的重大步骤。
1938 年,惯于隔岸观火而又老好巨猾的英国首相张伯伦,不顾古稀高
龄,风尘仆仆,低三下四,卑躬屈膝,三次飞往柏林同希特勒谈判,最后终
于炮制出英、法、德、意四大国共同签署的 《慕尼黑协定》。张伯伦等人用
牺牲苏联作为条件和 “诱饵”,推动法西斯德国东向,打的是“一箭双雕”
的如意算盘:既把法西斯德国当作 “西方反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凶恶打手”,
又把社会主义苏联当作 “削弱乃至淹死竞争对乎”德同的强大力量,让法西
斯主义和社会主义互相撞击,两败俱伤,以达坐收渔人之利之目的。
斯大林完全看清了西方绥靖政策的险恶居心和四国结盟的反苏图谋,尖
锐指出,张伯伦的所作所为是向希特勒明确表示:苏联是孤立的,它没有盟
同,可以大胆去进攻苏联。为摆脱在战略上孤立的被动地位,为防止过早地
卷入战争,斯大林不能不重新考虑对策。鉴于当时的形势,斯大林决定利用
德国同英、法之间的争斗,改善苏德关系。斯大林知道,希特勒决不愿只作
西方资本主义反社会主义的打手,而要作整个欧洲的霸主,他决不会让英、
法借刀杀人,使德、苏两败俱伤,为英、法火中取栗。因而,有矛盾可以利
用。斯大林更清楚,苏联著在西方慕尼黑阴谋之后的 1939年迎战德国,肯定
是孤军作战,英国不但不会援助苏联,还可能帮助希特勒,日本法西斯也很
可能从远东进攻苏联,策应德国,这种情况正是西方所梦寐以求的。为此,
斯大林毅然决定同德国谈判,并于 1939年8 月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这里也应当指出,苏德条约的签订,说明双方互有需要。苏联是为了粉碎英、
法的如意算盘,把希特勒的侵略矛头从苏联引开;德国则是为了避免东西两
线同时作战。
苏德条约的签订, “是斯大林对张伯伦同希特勒搞绥靖政策的一个冷酷
的回敬”。它打乱了西方绥靖主义者和一切反苏势力的战略部署;堵住了东
引的 “祸水”,使英、法两国妄囹通过挑起苏德战争而从中渔利的阴谋彻底
破产,并为苏联赢得了一段宝贵的备战时间。这是斯大林善于在帝国主义国
家间的矛盾争斗中纵横稗阎所取得的一个大胜利。
必须指出,斯大林完全清楚德国法西斯的狂妄野心和称霸整个欧洲的图
谋,完全清楚法西斯德国同英、法之间的矛盾是根本不可调和的,他同德国
签灯互不侵犯条约,是一种斗争策略,是不得已而为之。希特勒推行 “大德
意志计划”,既要消灭社会主义的苏联,更要摧毁帝同主义的英、法。事变
的进程恰好走向了英、法绥靖主义政策的反而。英、法两国一再纵容希特勒
矛头东向,换来的是法西斯对自己的步步进逼。张伯伦只得灰溜溜地滚下台。
1940年5 月,德国一举打败法国,并对英国进行狂轰滥炸,使大英帝国孤悬
海中,岌岌可危。这时,斯大林感到,英国已经没有同法西斯德国妥协的任
何余地,绥靖政策已经彻底破产,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条件已经成熟。
于是,当苏德战争爆发后,斯大林明确提出一切拥护自由、反对法西斯军队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