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一个重感情的人。由于主客观之势太不相容,许多事他想不通,非常
伤心,非常痛苦。8 月13 日写给主席的信中有这样的话:“解剖我们自己,
披肝沥胆,又感觉与实际情况确有出人。我想假若戴上(右倾机会主义)
这样一顶帽子,我对主席。中央、全党、湖南党员和人民,甚至对自己的
老婆和孩子,都必须说我犯了反党、反中央、反主席……的错误,然而再
说下去,势必泪潸潸下,不尽欲言。”
去年到广州,见到小舟的夫人王宁同志,探问小舟辞世前的情况。我们
党几十年历次政治运动,大风大浪之中,有许多同志能够立如砒柱,始终
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小舟正是这样坚持并以身殉的人。也许他
一时有绝望之感,人谁不有一时的迷误呢?这只是说明他的极度认真,执
著于自己的信念,而决不是脆弱。要知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就是实事求是。
党已给庐山会议作了正确的结论。与此有关的受过委屈还活着的同志,
如今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可是小舟(和彭德怀。张闻天等一样)
却以54 岁的盛年抱恨以终。小舟当年企盼的党的集体领导。高度民主生活,
正在到来。每逢佳节倍思亲;欣逢盛世,怎能不加倍思念故人呢?神州遍
地皆春色,只是词场少一人。小舟是爱旧诗词的。上庐山第四天,我的登
合部口句:“高处为云低处雾,笑谈不觉失群山。”颇为小舟称赏。故人谈
笑仍如在,使我伤怀奏短歌。小舟同志,愿将下面这首七律遥祭你在天之
灵:
周郎意气永兴叹,抛却潇湘第一官。
举世沉冤皆大白,当年遗愿可长安。
桃符旧岁翻新岁,流水前澜让后澜。
知己平生能得几?心香燃尽泪阑干。
1981 年11 月
(原载1981 年《人民日报》)
附录五:请吴冷西给一个“说法”
最近一位朋友特地送来新出版的《回忆胡乔木》文集(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4 年9 月出版),说其中吴冷西的文章《忆乔木同志》,谈到庐山会议时,
比在9 月25 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多了一大段话,不点名地指责我和我写
的《庐山会议实录》。我读后认为,这决非记忆有误,而是无中生有,歪曲
事实,说得严重一点,是蓄意诽谤。因此有公开澄清答辩的必要。
现在先看这一段话:
当错误地批判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所谓“军事俱乐部”的局势无法改变
之后,他仍然想帮助一位起草纪要的参加者,他同田家英同志和我商量,
建议这位参加起草工作的人写一封检讨信给毛主席,以求得谅解。乔木同
志的这个好心没有得到好报。二十多年之后,这位起草参加者著书立说,
扬言他写那封信是“终身恨事”,似乎是乔木同志的建议害了他。尤有甚者,
这位起草纪要的参加者在其著作中竟然还说他在庐山会议上保护了乔木和
家英,事实恰恰相反,正是这位起草参加者在庐山会议后期,写了所谓“检
举材料”,罗列许多“罪状”,告发乔木同志、家英同志和我。彭真、一波、
尚昆同志要我们在大会上同此人对质,参加八届八中全会的同志都目睹当
时会场上对质的情景。中央为此调查了两个多月,直到十月初,毛主席找
乔木、家英和我谈话时才算结案。事隔三十多年,知情者越来越少,我责
无旁贷,要为乔木、家英两位亡友公开澄清历史事实。
有关的历史事实其真相究竟如何?
关于乔木建议我向毛主席写封信,事情的原委我的《实录》书中写得清
清楚楚。毛主席于7 月23 日作了批彭讲话之后,晚上,我到周小舟、周惠
住处,三人思想都不通,随后又到黄克诚住处,继续发牢骚。周小舟讲了
“毛主席像斯大林晚年”的话,我也讲了“他不能一手遮天”的话。后来,
我们三人到黄克诚处去了解这件事,被传播开来,传到主席耳中。“湖南集
团”的指责即由此而来。田家英转告胡乔木的一个主意,让我给主席写一
信,以释主席关于“右倾活动”的猜疑(见《实录》初版208 页),“七月
三十日.晚上,反复考虑之后,接受乔木的意见,向主席写了下面这封信。
当然,‘斯大林晚年’等要害问题,我隐瞒了,而且用‘政治生命’这样的
重话作保证,想取得主席的相信。现在回忆,仍觉得是终生恨事”。(212
页)
“斯大林晚年”问题,是8 月10 日才在两个大组的会议上被揭发出来
的。我写那封信时,还是抱着“侥幸过关”的心情。因此,“在秦城狱中,
回忆庐山旧事,常常怀着自责的心情,七月二十三夜的事,更追悔无已”。
(179 页)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