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的成规”。基建项目过急过多了一些,“基本原因是缺乏经验”。关于公
社化发生的问题,经过中央一系列会议,“基本已经得到纠正”。关于全民
炼钢,多办了一些小土高炉,浪费了一些人财物力,虽然付出了一笔学费,
但也是“有失有得”的。在第一部分中,后来被指责为“否定大跃进”或
“别有用心的”,是“有失有得”四字。(“为什么要把‘失’字写在前面呢?
这还不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吗?”)以及谈到基建项目与计划安排时
的一句话:“国家计委虽有安排,但因各种原因难予决断。”
被攻击得最厉害的是第二部分,即“如何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中的
这样几段或几句话:
“现时我们在建设工作中所面临的突出矛盾,是由于比例失调而引起各
方面的紧张。就其性质看,这种情况的发展已影响到工农之间、城市各阶
层之间和农民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因此也是具有政治性的。”
“我们在处理经济建设中的问题时,总还没有像处理炮轰金门、平定西
藏叛乱等政治问题那样得心应手。”
“过去一个时期,在我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方面,也暴露出不少值
得注意的问题。这主要是(1)浮夸风气较普遍地滋长起来……浮夸风气,
吹遍各地区各部门,一些不可置信的奇迹也见之于报刊,确使党的威信蒙
受重大损失。(2)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使我们容易犯‘左’的错误。在
1958 年的大跃进中,我和其他不少同志一样,为大跃进的成绩和群众运动
的热情所迷惑,一些‘左’的倾向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总想一步跨进共
产主义,抢先思想一度占了上风;把党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群众路线和实事
求是作风置诸脑后了。”“政治挂帅不可能代替经济法则,更不能代替经济
工作中的具体措施。……纠正这些‘左’的现象,一般要比反掉右倾保守
思想还要困难些,这是我们党的历史经验所证明了的。”
关于当时各地“左”的倾向还在继续和发展,彭德怀掌握了很多材料,
他并没有都在信中反映出来。如相当多的地方还在搞大兵团作战,不分强
弱,不计报酬;由于拆房建居民点,有些群众无处栖身;不少地区抢着实
行“园田化”(即耕地、休耕地和种树栽花各l/3,这是1958 年愁“粮食多
了怎么办”,毛泽东提出过的设想),加上农村劳力极端不足,1959 年春播
全国比1957 年少9000 万亩;由于基建项目过多,资金材料等过于分散,
造成了限额以上项目窝工待料等严重后果;以及市场的紧张等,信中都没
有写。可见彭德怀在写信时,还是留有余地的,并未感情用事,而是考虑
到收信人的接受程度的。他曾估计,即使采取有效措施,至少也要两年才
能恢复到1957 年的正常情况。这些都是他当年在庐山的一个笔记本中写到
的。
为什么要写这封信?《彭德怀自述》说道:“我当时对那些‘左’的现
象是非常忧虑的。我认为当时那些问题如果得不到纠正,计划工作迎头赶
不上去,势必要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我想,这些问题如果由我在会
议上提出来,会引起某些人的思想混乱,如果是由主席再重新提一提两条
腿走路的方针,这些问题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纠正。”“所以我7 月14 日
给主席写信的目的,就是为了尽早地纠正当时存在的那些问题,也正是为
了维护总路线、大跃进和巩固人民公社,并没有什么‘阴谋篡党’、‘反对
毛泽东同志’的目的。那封信,只概括地提出了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并
没有论述那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我也论述不出许多的原因。我想,横
直是写给主席自己作参考的信,他会斟酌的。”由此可见,这封信确实是写
给毛泽东本人参考的。不论动机与内容,写信人应是无可指责的。
对彭德怀的信的反应与形势的变化
7 月16 日重新编组之后,彭德怀的信也分发下去了。从17 日起,开新
的小组会。头两三天,对《议定记录》稿与彭德怀的信的意见,发言者如
有涉及,大体是同时谈到的。后来两三天,即到22 日下午为止,如果涉及,
就只是对信的评论了。但总的还是在“形势与任务”这个范围内来谈的。
这时总理正召集各部开会,讨论计委提出的今明两年的计划安排,落实各
项主要指标,通过《议定记录》,以便结束会议。
会议原来还是比较平静的,虽有不同意见,在一些问题上有所交锋,但
并不很尖锐,没有根本性质问题的争论,也少长篇大论。所有的发言,包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