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想,他说:“是非曲直由人断,事久自然明吧。”这是他对过去许多历史
误会一贯持有的态度。聂荣臻劝他认真考虑,要作检讨,对党有利。他反
复考虑,毛泽东讲得那么严重,不作检讨是不行的,否则弯转不过来。但
要全部否定自己,也觉得不合实际。因为信中并没有反对大跃进和总路线,
许多问题讲得并不错。24 日下午在第四组的讨论中,彭德怀有一些插话。
他说:“对总路线、人民公社、大跃进的正确,我是不怀疑的。对小土炉问
题,我本意是想批判‘得不偿失’的说法,但未写清楚。我也想把工业搞
得快一点,但看到范县的文件,感到搞得急了,又听说山东耕牛死了1/4,
济宁专区的灾荒我也很关心,在捷克时还打电话回国问情况,对这些情况,
我又确有点忧虑,思想上发展了片面性,失去了主要的方面。”谈到写信的
事:“开初,对把信印出来有点不高兴。我曾想:我与主席是学生和先生的
关系,这封信是写给主席一个人看,请他指示的,如要印发作为意见书,
我就要仔细斟酌一下。晚上想想,发下来作为反面教材有什么不好。另一
方面,也暴露了我自己,让大家斗一下,把模糊的东西搞清楚一点。争论
印不印,是不对的。我的这封信,印出来有好作用,也有坏作用。坏的方
面,如果领导不强,会有很多人被迷惑,会打击积极性。当然,由于有毛
主席的领导,是不会发生这种情况的。信中缺点写得很多,缺乏分析,意
思没写清楚,不是因为仓促,是思想方法有问题。”彭德怀还说:“为什么
写这信给主席?华北会议我得到一条重要的教训:我这个人是旧军官出身,
有小资产阶级和农民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容易犯上。有了那次教育,对此
有所警惕,所以有一些想法就写信给主席。”这些插话半是检讨,半是解释,
他显然希望得到大家的谅解。
彭德怀请了两天假,反省过去的种种问题。尽管内心矛盾重重,26 日,
他还是违心地作了检讨,承认思想方法上有片面性,信中对如何肯定大跃
进的成绩,以及研究经验教训的看法,是有错误的。关于写信的原因,他
说:“我写这封信时,是希望在这次会议上能够深刻地研究和总结一下经验
教训,使我们的建设工作搞得更好一些。这是出发点和动机,因而就过多
强调了困难和缺点方面,对于全国情况缺乏具体分析,提出了一些错误的
看法。这种错误的看法,可能引起在经济建设中快和慢的摇摆。”“我的思
想落后于实际,对全国情况了解甚少。当时只感到截至13 日的小组会中,
对经验教训探讨得还很不够。从会议的《简报》上看不到反面的意见。空
气有些沉闷。思想上有点急躁情绪。担心有些缺点可能要重复,不利于今
后的跃进。为了提起主席注意这一情况,就在13 日写了一封给主席参考的
信。那时又听说小组会在15 日就要结束,使我心情更加急切。我感谢主席
的严正批评,纠正了我的错误。”他坚持说:“这封信,当时考虑只是供主
席参考用的。信中不合逻辑、字句不妥之处甚多,提出了一些问题,也没
有交代清楚。如信中的‘有失有得’,‘由于比例失调而引起各方面紧张,
是具有政治性的’,‘小资产阶级狂热性’等提法,都是不妥的或错误的。”
他最后说:“这次会议意义十分重大。对我教育很大。现在会议快要结束了,
建议会后收回我7 月14 日给毛主席的信。存人中央档案,作为我今后思想
检查的资料。”
彭德怀发言之后,在场的朱德放下心来,宽慰地说道:“彭总发言的态
度是好的。我相信他是畅快的。彭总的发言中有一句话,‘江山易改,本性
难移’,这是农民意识。在座的天天向前进,哪有不改的。他的主观性、片
面性就是这样来的。大家对彭总的批评是对的,彭总今天对大家的批评也
比较听得进去了。过去就谈不进去,谈起来就吵。我相信,经过这次会议,
统一了思想,统一了认识,就不会把错误当做包袱背起来了。”
可以说,当时大家都把事情看简单了,都以为只要当事者基本承认了错
误,问题就可以告一段落,还以为会议就快结束了。殊不知更大的风暴,
更激烈的“阶级斗争”、“你死我活”的斗争还在后面。
彭德怀后来在笔记中追叙了当时的心情:“7 月26 日。我出席了小组会。
对我7 月14 日信内‘小资产阶级狂热性’作了检讨。主要说明这个提法是
对革命群众泼了冷水,对浮夸风吹遍各地区。各部门,‘比例失调’,也讲
得严重了些。其实这些检讨是言不由衷的。”“我在小组会上作了言不由衷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