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的松快心情和豪兴不减。《登庐山》最后两句同后来发表的不同:“陶
潜不受元嘉禄,只为当年不向前。”
最初几天,人们于开会空隙,游山玩水,成群结队到仙人洞看晚霞。传
说唐朝吕洞宾在此修仙,系悬崖绝壁之天生石洞;7 月是庐山云彩变幻最美
的月份。古往今来,胜景古迹,能诗者自不免引发诗兴。我的本子上还有
董老亲笔写的一首七律:
庐山面目真难识,叠障层峦竞胜奇。
乍雨乍睛云出没,时高时下路平坡。
盘桓最好寻花径,伫立俄延读御碑。
如许周颠遗迹在,访仙何处至今疑。
花径离仙人洞不远。周颠和御碑是朱元璋得了天下后编造的一段天人感
应的故事,以说明他是真命天子。不知何故,这首诗没有收人《董必武诗
选》中;也许选编时,觉得此诗尤其第一句仍不合时宜吧。在《朱德诗选
集》中却有《和董必武同志〈初游庐山〉》一首:
庐山真面何难识,扬子江边一岭奇。
公路崎岖开古道,林园宛转创新陂。
行游险处防盲目,向导堪称指路碑。
五老峰前庄稼好,今年跃进不须疑。
不但是步原韵,意思也是回答原诗的。朱总这诗是7 月7 日写的,他们的
诗正好反映神仙会初期人们的普遍心情:陶醉自然,忘情物外。我还记得
游东林寺时,匾额为康有为所书,出寺不远,总理在寺门口向我大声问道:
“李锐,康有为的字是中年写的还是晚年写的?我回头竟随口大声应道:
“是晚年写的吧。”我似乎记得康氏晚年才到过庐山,当时也没有细看字迹。
在神仙会阶段,会议讨论是由总理主持的。
大跃进时期历次中央会议,同我来往交谈最密切的是田家英。家英也好
诗词。这几天他同康生、陈伯达也有游山赋诗之举。他告诉过我他们三个
人的几首联句,也抄在我的本子上:“三人结伴走,同上含鄱口;不见鄱阳
湖,恨无拿云手。鄱阳忙开言,不要拿云手;只因圣人来,羞颜难抬首。
五老牛马走,鄱阳紧闭口;东海圣人来,群山齐拱手。若请诸葛亮,西风
去借求;晴日君再来,畅饮浔阳楼。”家英对陈伯达历来有看法,曾跟我详
谈过第一次郑州会议时,这位“经济学家”趋时邀宠,发表不要商品生产、
取消货币的谬论,遭到毛泽东批评挖苦的情况。但家英对康生其人历来敬
重,以至诗中称之为“东海圣人”(康生是山东诸城人),未能识破其阴险
奸诈。这大概也同他在延安整风抢救运动中,处于安全状态有关。
关于神仙会的情况,我的《龙胆紫集》《庐山吟》九首的第一首,说得
颇清楚:
借得名山避世哗,群贤毕至学仙家。
出门总是逐风景,无日能忘餐晚霞。
漫步随吟古今句,高谈且饮云雾茶。
林中夜夜闻丝竹,弥撒堂关北斗斜。
云雾茶为庐山产名茶。全诗句句写实,没有丝毫夸张。
7 月16 日,我的第三封家信还谈到:“挤时间小游山几次。此山特点在
高,绵延90 余座山峰,经历了第四纪冰川,高峡深谷,‘磅礴五百里,奇
秀甲东南’。因夹在江湖之间,云雾不断,气候变化较大。坐在屋子里,有
时太阳进来,只能穿衬衫;太阳遮没,又得穿上毛背心。上山后,只热过
两天。”由此可见,直到16 日,我还有兴致顾到山景,心情还是愉快的。
信中还写到这样重要的情节:“几天来参加起草会议纪要文件,特疲劳。主
席约谈了一次,小舟、周惠同在(开同乡会也),心情甚舒畅,相机进言,
颇为融洽。会议已近尾声,但具体的日子还不清楚。原来说是开到16、17
号的,今天已经16 了,还没有开过大会。”
这以后就没有再写过家信了。直到8 月二日,为使家中先有个精神准备,
写了这样几十个字的“报丧”书:“20 多天来,会议极为紧张。我在会议期
间,由于思想上的右倾情绪,犯了错误,在作检讨,心情极为沉重、紧张,
很难再写信了。还要开全会,大概10 号以后,会才能结束。”
如果有“神仙会”的话,可以确切地说:7 月16 日后不几天就结束了。
十八个问题
1959 年6 月29 日在船上,毛泽东同各大区负责人柯庆施、李井泉、林
铁、欧阳钦、张德生等座谈,征求对形势的看法,谈了准备在庐山讨论的
问题。刘少奇和朱德是6 月30 日上山的。周恩来是7 月1 日上山的。陈云
和邓小平因健康原因没有上山。7 月2 日开过一次常委会,确定了要讨论的
18 个问题。其中国际形势一题,是旅途中同周恩来通电话时,周建议加上
的。
我的记录本上载明:7 月3 日,中南组开会,首先传达下述18 个问题;
是组长口头传达,并无文件。所记内容,同别组的传达,详略与题目次序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