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厂和兵工厂是汪克凡的宝贝疙瘩,整个楚勋集团都向他们倾斜,尽可能保证它们需要的资金。但是楚军这么大的摊子,到处都要用钱,十几万大军就算坐着不动,每个月也要二十万两银子的军饷,扣除这些运行成本后,兵工厂和造船厂得到的资金就有限了。
这个问题同样不好解决。
冷兵器战争中,军费支出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用来发军饷,养兵的成本非常高,但是打仗就是打人,哪怕到了几百年以后,人海战术仍然威力无穷。为了对抗满清,楚军不但要维持一定的规模,而且还要继续扩军,不断扩大规模,养兵的成本只会越来越高。
湖广和江西西部的地盘刚刚拿下来,产出的收益有限,有些地方甚至还有反过来进行投入。现在维持楚军运转的,更多是朝廷拨款、商业收益和矿产收益,以及战争红利等等,在“土改”产生效果之前,楚军还要勒紧腰带过日子。
虽然不好解决,但还是有办法。
汪克凡还有一些特殊的资金来源,比如“隆茂昌”,比如开始见到收益的香港,都能提供一部分资金,这个资金的数量不算太大,放在整个楚军系统里不太显眼,但是单独贴补衡阳兵工厂和造船厂,却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下个月的月底之前,我给你十万两银子,以后每三个月再加十万两,够用么?”汪克凡刚刚打赢南昌会战,从朝廷和江西两边都发了一笔小财,再加上谭泰这个运输大队长的赞助,拿出第一笔十万两银子没有任何问题……至于后面的银子从哪来,暂时还没有着落,但是汪克凡并不担心。
“那就顶大用了!只要汪军门言而有信,银子一到我立马开工,给水师造船造炮!”方正铮兴奋不已,瞟了施琅一眼。
施琅伸手点着他,撇着嘴威胁道:“你说的啊,到时候再拖拖拉拉的,别怪我向汪军门告状……”
第三是人才的限制。兵工厂第一缺熟练工匠,第二缺管理人员,尤其缺乏那种懂技术、又懂军事、还懂行政管理的综合管理人员,像方正铮这样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横跨两个方面的,就算是难得的T型人才。
工匠可以通过石鼓书院培养,管理人员却没有可靠的来源。按照士农工商的排位,工匠的地位只比商人高一点点,也没有官员愿意做这行……朝廷开了几次恩科,给湖南派来了不少年轻官员,但是他们宁愿候补待缺,却不愿来兵工厂任职。
第一一二章 时不我待
兵工厂和造船厂缺乏人才,影响了发展速度。
汪克凡提出的解决办法很简单,第一是自己培养,第二是从外界引进。
工匠主要依靠培养。
为了满足兵工厂和造船厂的需要,可以缩短石鼓书院的教学周期,有针对性地办一些速成班,用几个月的时间培养一批工匠应急。速成班出来的工匠肯定只会一两种单一的技能,但是在大规模分工生产中,未必要求人人都是多面手。
管理人才就要分两步走了。
第一是从现有的工匠里选拔。后世里,有很多普通工人走上领导岗位,也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锻炼,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从普通工匠里选拔官员,还可以拓宽上升渠道,让更多的人受到激励。
这个办法汪克凡早就提过,衡阳兵工厂也有这样的例子,但是还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这个年代里,工匠都是操持贱业的下等人,选拔他们做官,必然会遭到士林间的口诛笔伐,连方正铮自己都有些排斥,所以一直没有推广。
汪克凡这回下了死命令,不管方正铮能不能想通,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所缺的管理人员中,最少一半要从现有的工匠里选拔。
第二步是引进人才,除了文官外,还要引进一定数量的退役军官。
文官不愿意来当工匠头,是因为将来没前途,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再把待遇规格提高些,那些文官一样会趋之若素。
“兵工厂和船厂这么重要,我看可以升一级,主官挂正四品的文官衔,与道员知府同级,底下的各级官员也跟着一起往上提,哪怕只是管着几十人的匠头,也可以给个八品九品的官……不过有些关键的位置上,还要按武职设置,这座厂子是属于楚军的,千万不能搞错……”
后世里不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部委所属的大厂,行政级别和当地政府一样高,衡阳兵工厂和造船厂这么重要,完全可以享受这个待遇。
随着汪克凡侃侃而谈,方正铮的眼睛越睁越大。
兵工厂原来挂在督粮道下面,方正铮只是一个五品官,现在突然升到四品,就迈进了中高级领导干部的行列。要知道,正四品是文官的一个坎,只要出任正四品官员,要么是一府的知府,要么是一道的道员,在省里就是封疆大吏的副手,比如布政使衙门的左右参议。
他还在发愣,左右就不停传来贺喜之声,叶靖海等人和他关系不错,都低声向他表示恭贺。
汪克凡笑了笑,一边想着,一边继续说道:“愿意来兵工厂任职的,在任时可以再挂一个武职,从楚军这边再支一份军饷,任期满了之后只要表现卓异,都可以放到地方上任职,如果想去朝廷中枢,本镇也可以亲自推荐。”
这个年代除了士林出身的文官外,其他人大多是文盲或者半文盲,总得来说,文官的综合素质比其他人明显高出一截,在兵工厂这种专业性很强的单位里,有些岗位还是离不开这些明朝的知识分子。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