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而易见,中国古代的风神信仰有其多元性、方位性、地域性和候时性四大特质。在古代宗教的融合兼容和规范过程中,这些特质仍得以保留。甲骨文中有记殷人祭四方风者:
贞帝于东方曰析,风曰劦,求年。
辛亥卜,内,贞帝于南方曰■,风夷,求年。一月。
贞帝于西方曰彝,风曰■,求年。
辛亥卜,内,贞帝于北方曰伏,风曰■,求年。(《合集》14295)
又有将四方之名和四方风名刻于骨版以备一览者:
东方曰析,风曰■。
南方曰因,风曰■。
西方曰■,风曰彝。
北方曰伏,风曰■。(《合集》14294)两者称名稍有颠倒和不同处。其中夷字又作■(《合集》30392),又有析书作“韦■”(《合集》346)。胡厚宣先生曾最先论述过,甲骨文四方之名和风名,与《山海经》四方名、风名,《尧典》之“宅嵎夷,厥民析;宅南交,厥民因;宅西,厥民夷;宅朔方,厥民隩”,以及其他先秦古籍中有关风名的记载,多相契合①。后杨树达先生进而申论,此四方名皆为神名,职司草木,分主四季而配于四方②。陈梦家先生又认为,不啻四方之名即四方之神名,且四方风名亦为风神之名,四方风应为四方之神的使者③。
应注意者,四方神名和四方风神名,本身就内寓方位、地域和春夏秋冬四季的意义。如北方神名伏,曹锦炎即引《尸子》:“北方者,伏方也”,以为乃取冬季北风凛冽而万物藏伏之义④。《尧典》的“厥民隩”,本指冬春之交的煖神,为北方寒气衰退而阳气回升的气候神。东方神名析,甲骨文有“王其步于析”(《合集》24263);南方神名或风神名■,别辞有“呼师般往于■”(《怀》956);西方神名或风神名■,《山海经》作韦,甲骨文有“于韦”(《英》1290)、“呼■”(《怀》961);大凡皆有具体地望所在。盖古代风神信仰的多元性,乃有取特定方位地望名以系之,或将有关风神纳为某方神的下属神。古有“登观以望,必书云物”,其中即包括测风伺候,四季不同,风向有异,故四方风又为四季之候征,有分主四时气候之神性,甲骨文“禘于四方四风”以求年成,亦出于农作与气候紧相关联的认识。商代当已有于一月遍禘四方风神以求年内风调雨顺的例行祭礼,或许源起夏代也未可知。
商代人们不仅留意风向,又注意风力变化。甲骨文有言“不风”、“来风”、“风多”、“延风”、“小风”、“大风”、“大■”(大狂风)、“骤风”、“大骤风”(大暴风)等等。风可有益于生活生产,又可作祸为害人类,故甲骨文有卜其事者:
贞今日风祸。(《合集》13369)
贞今辛未大风不惟祸。(同上21019)
贞兹风不惟孽。(同上10131)
甲骨文中的祭风亦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求有风来风,如:
卯于东方析三牛三羊豰三。(《英》1288)
癸丑卜,弜燎析。兹用。(《合集》34474)
■风,惟豚有大雨。(《合集》30394)
于帝史风二犬。(《合集》14225这类祭风,祭礼无定则,祭牲牛羊豚犬豰不一,有时兼及求雨。别辞有言风之来为上帝所令。另一类是宁风之祭,如:
其宁,惟日彝■用。(《合集》30392)
贞其宁风三羊三犬三豕。(同上34137)
其宁风于方,有雨。(同上30260)
宁风巫九犬。(同上34138)
宁风北巫犬。(同上34140)
于南宁风,犬一。(同上34139)
于土宁风。(同上32301)
其宁风雨。(《屯南》2772)
宁风乃止风之祭,或兼求息雨,用牲以大为多。商代止风而用犬祭的风习,力后世长期遵循。如《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疈辜祭四方”,汉郑司农注云:“辜,披磔牲以祭,若今时磔狗祭以止风”。《尔雅·释天》:“祭风曰磔”,晋郭璞注有云:“今俗当大道中磔狗,云以止风。”
应注意者,商代宁风之祭的对象,仅少数场合直接为风神本身,如上举“其宁,惟日彝■用”,是向西方风神和方神致祭以求宁风,这可能仍保留有原始自发宗教信仰的残余。但多数宁风祭是告求于方神、土地神祗或巫先神,别辞又有:“贞翌癸卯帝其令风。翌癸卯帝不令风。”(《合集》672)大概在商代社会的宗教观念中,神统世界有其错综交织的领属关系,决定有风无风的最有权威神是上帝,宁风也得求助于地方神或祖神以“绝天地通”,祈请风神或上帝才成。不过,宁风于地方神,似又表明,商代宗教的兼容过程中,统合有来之各地的风神崇拜,基于“神壹不远徒迁”①的宗教本质,在再建神统新秩序的同时,也得兼顾各地原先所固有的信仰系统,将各地方要神摆在一定位置,宁风干地方神,正是在这一特殊背景下形成,其中多少反映了商代注重社会功利的“人为宗教”特色。
(三)祭雨的礼仪
上古时代,干旱不雨或霖雨成潦,常直接关及农作物生长收成、田猎渔牧生产、土木工程建设、军事行动胜负等,足以影响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稳定,乃至国家的安危。《周礼》将雨神纳入国家级祀典,也就不难理解。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