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民国春秋_刘凤舞【完结】(158)

  国会自行召集,先开预备会议于上海,再举行成立会于南京,认为这样可以

  保持立法机关的安全,预防北京的干涉,使议员可以自由议定宪法,选举总

  统。

  袁氏一闻此说,即张皇失措,日夕焦虑,求所以消弭之策。首先出来

  替袁世凯说话的是原同盟会会员孙毓筠。他发表反对迁移国会的通电。说自

  行召集国会,自行择定国会地点,即是变更国都地点,欲假国会之力,迫政

  府使必迁南方而后已。自孙、黄入都后,南北意见已洽,今倡此议,徒今南

  北人心又生一重恶感,影响所及大有全国分裂之忧,小则亦起乱公安之渐。

  针对孙毓筠的通电,激进派进行批驳,双方又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袁世凯使出种种手段,力图取消“国会欢迎团”。他暗中指使冯国璋通

  电进行威吓,说:“该团员竞肆其无意识谬论,冀破坏我民国初基,其罪既

  不容诛,其心尤不可问。

  国璋嫉恶如仇,爱国如命,凡有敢簧鼓其僻辞邪说,冀以动摇国本、

  盅惑人心者,惟有执法以随其后。”袁世凯亲自上阵,电令程德全取消“国

  会欢迎团”,并通电各省:“谓人心甫定,倘再动摇,演成分裂局面,不啻自

  求灭亡。”有人问袁:“上海欢迎国会团一事,甚为危险,总统当有以防其渐。”

  袁答道:“这都是瞎闹,本可以不理他们,他们若真干起来,则稳健派必齐

  到了北京,其余暴烈派主张南都者,必不肯来,就一概不要他,一概除名,

  令各地方另选。如果他们不服,我自有办法。”上海欢迎国会团成立后,曾

  派出代表到各地活动,并得到各地革命派的激烈进步分子的热烈响应,继上

  海欢迎国会团之后,在北京成立了国会地点研究会。袁世凯想尽办法,破坏

  欢迎国会团。利用金钱收买,允以官爵加以引诱,是袁世凯的一贯手法。袁

  通过孙毓筠用巨款收买了北京国会地点研究会赴上海代表石寅生,让石寅生

  到上海去活动,解散欢迎国会团。由于国民党稳健派不支持欢迎国会团的活

  动,它们的目的便不能达到。

  宪法如何制定问题,袁世凯一再声明,他反对制定限制总统权力的宪

  法;国民党人则反复论述,宪法为一国基础,一字之出入,或关系于国本之

  安危,一语之增减,或关系于国民之消长,决不可忽视。袁世凯无视国会组

  织法“宪法由参众两院各选同数委员起草议定”之规定,企图另行成立宪法

  起草机构,以便加以操纵控制。在袁的授意下,江苏都督程德全发出通电说:

  “夫宪法必由国会起草,表面虽似合共和原理,而实质上其弊甚大,因为国

  会中立法事件,极为纷繁,再益以最重之宪法草案,其不能得宽闲之时间,

  静一以求之,是可断言者。”他主张由各省都督联合呈请大总统向参议院提

  议,仿美国各州推举代表之例,由各省都督,各举学高行修识宏才俊之士2

  人,一为本省者,一为非本省者,集为宪法起草委员会。草案既立,然后提

  交国会,再行议决。

  程德全的通电,遭到国民党的猛烈抨击,但得到许多都督的通电赞同。

  袁世凯便利用这些通电,宣布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国务院选定李家驹、汪

  荣宝、杨度等为委员。

  袁世凯的这一举动,立即遭到国民党的反对,北京国民党本部否认宪

  法起草委员会。

  不仅国民党否认,连一向支持袁世凯的黎元洪也不赞成设立宪法起草

  委员会。

  袁世凯鉴于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确实没有法律根据,便将起草委员会

  改称讨论委员会。这事又遭到国民党人的批驳,激烈抨击袁世凯有心劫夺,

  必欲将仅存一线之立法权摧残之无余而后快。袁世凯又将宪法讨论委员会改

  称宪法研究委员会,但仍遭到批驳。

  国民党与袁世凯势力的争论,不限于宪法的起草权,而且涉及宪法的

  内容。袁世凯先是一再表示反对限制总统权力的“弱国宪法”,后来又明白

  地提出,宪法必须规定“国务总理及陆海军总长委任之权,为总统专有,方

  能为正式总统之候补员。”为适应袁世凯的要求,云南都督蔡锷、江苏都督

  程德全、贵州都督唐继尧、四川都督胡景伊、直隶都督冯国璋、山东都督周

  自齐、河南都督张镇芳、陕西都督张凤翙八省都督,致电袁世凯,提出制定

  宪法的4 条要点,为袁世凯张目。这4 条是:1、组织内阁无须取得国会同

  意;2、大总统任期7 年以上;3、大总统有解散国会之权;4、大总统有不

  可裁夺之法律权。袁世凯接此电,喜出望外,立刻交给宪法研究会作为议题。

  这个消息发表后,国民党人立即发表文章抨击,指责8 都督逢迎袁世

  凯,实为无理取闹。国民党根本不承认什么宪法研究会,声言研究会的经费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