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亲自去澳门,约陈炯明在军舰上会面,促陈“四省独立,广东
同时宣布”。
陈炯明对都督职位早就梦寐以求,但此时接任,却面临两种选择:或
者按照孙中山的意图,实行武力反袁,这就会招致袁世凯的军事镇压;或者
不反袁,国民党人必不容他。因此,陈炯明煞费踌躇,举棋不定。
陈炯明举棋不定,引起同志们的疑虑。黄兴从上海一连发给陈炯明3
个电报,请“接任都督,宣布独立讨袁”;希望他“联合讨袁,切勿再延”;
最后一电更愤然指出:“再不接任都督,独立讨袁,党人将不能相谅。”袁世
凯也逼着陈炯明表态,他通过他的秘书长梁士诒向陈炯明递交“最后通牒”,
胁称:如果3 天内不就职,一周之后,将改派龙济光接任。袁世凯的部队已
大举南下,江西、安徽、江苏奋起讨袁已如箭在弦上,形势非常迫人。陈炯
明至此已别无选择,只好于7 月8 日宣布正式就职。
陈炯明不甘心听任袁世凯摆布,让袁世凯的亲信龙济光等人架空自己。
他在就职前向袁世凯提出,不得任命政府私人为粤省护军使及民政长,从中
牵制一切。就职后,又一次要求袁世凯取消护军使的设置,从而垄断广东兵
权。在陈炯明授意下,广东掀起一股拒陈风潮,吓得袁世凯派来的民政长陈
昭常不敢南下。陈炯明趁机向袁世凯提出“暂时”兼任广东民政长,以10
个月为限。袁世凯无奈,只好默认。于是袁世凯利用龙济光、陈昭常架空陈
炯明的计划落空。
陈炯明就任都督后,并未下定决心讨袁。他在给孙中山的电报中,仍
然坚持己见:“广东兵力单薄,不能首先发难。”他还致电袁世凯政府,希望
调停“北赣两军冲突”,“使赣军晓然于中央用意所在,不至铤而走险,贻患
大局。”江西李烈钧反袁态度最为坚决。江西军队号称2 师1 旅。5 月中旬,
当袁世凯的北洋军第6 师进驻兴国、蕲春、田家镇一线,随时准备向江西进
攻时,李烈钧毫不示弱,立即在湖口、九江沿长江一线加强战备,将所属第
1 师、第2 师及炮兵团、护卫军尽数开往九江、湖口、马当、关城、德安、
沙河、江北瑞昌、武穴等处,沿长江布防,准备随时迎击袁军南犯。并断然
拒绝袁世凯通过黎元洪要他“洁身引退,举贤自代”的劝告。李烈钧的态度
虽很坚定,但江西1 省毕竟兵力单薄,在缺乏其他各省配合的情况下,李的
处境不免孤立。
李烈钧与袁世凯发生尖锐冲突是在江西民政长问题引起的。李烈钧是
最早坚决反对“军民分治”的,自然被袁世凯视作眼中钉。他更针对袁世凯
的“中央集权”,提出“地方集权”的口号。李烈钧的“地方集权”得到国
民党人的支持,国民党人马君武称李为本党主张的第一贤豪。袁世凯更加愤
恨李烈钧。
共和党曾拉拢李烈钧入党,举李为共和党江西支部长,李辞不就,引
起共和党人不满。后来共和党人在江西活动,同李烈钧的江西都督府不断发
生矛盾。李烈钧为了加强在江西的政权建设,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实行了革命
的专政。诸如在禁烟、国民捐和筹饷等问题上,都采取了严厉的手段来对付
当地豪绅。这更激起了共和党人的愤怒,把他称为“江西王”,并从各方面
帮助袁世凯铲除李烈钧。
1912 年12 月10 日,在袁世凯指使下,由原江西第3 旅旅长余鹤松在
南昌发动兵变。余原为李烈钧的同学,和李关系甚好,由于李将余部编入其
他军队,委余为省府顾问,余心不愿,遂跑到北京谒袁,辞令之间,对李颇
露不满。袁知可利用,遂给以咨议名义,月支300 元叫他到赣便宜行事,只
要能够倒李,就任他为江西都督。于是,余返回南昌运动旧部,策动兵变。
在兵变发生前,李烈钧曾考虑缓和他同袁世凯之间的矛盾,推荐前清
候补道、署理江西按察使汪瑞闿为江西民政长。汪曾任前清武备学堂总监,
与李烈钧有师生之谊。李派人同汪联系,汪表示同意。但这本是李的一种考
虑,并未正式提出。
兵变发生后,李烈钧迫于形势,致电袁世凯,对兵变引咎自责,又在
都督府会议上决定实行军民分治,并向袁世凯推汪瑞闿为江西民政长。
李烈钧请简民政长的电报刚刚发出4 个小时,就接到了袁世凯发布任
命汪瑞闿为江西民政长的命令。这种怪现象不能不引起李烈钧的怀疑。他本
来是反对军民分治最积极的人,只是由于兵变的压力,才不得已把不久前设
想让汪瑞闿出任民政长一事正式提出。
袁世凯这么异常任命汪瑞闿为民政长,袁、汪是否勾结?李本打算给
汪以民政长虚职,如果袁、汪勾结起来,对李十分不利。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