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国内劳动状况,如北京男女佣工、河南修武煤矿、唐山煤厂、山东东平
县佃户等地劳动者的生活状况。
“五四”运动爆发后不久,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
主义观》,这标志着他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向马克
思主义者转变虽然比李大钊晚半年多,但紧紧地跟上来了,而且当他一旦转
向马克思主义以后,由于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和显赫的声望,他发
挥的作用和影响更大。
陈独秀、李大钊不仅通过办刊物来宣传革命,而且还在实践活动方面,
积极组织青年人从事革命活动。李大钊在北大创办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以
红楼图书馆主任办公室为园地,吸收了邓中夏、高君宇、张国焘、何孟雄、
罗章龙、朱务善、赵尔康、秦君等青年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参加,向他们传播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北大学生许德珩、邓中夏、黄日葵、高尚德、张国
焘、段锡朋、易光嶷等,成立了《国民》杂志社,聘请李大钊为顾问。文科
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发起组织“新潮社”。遇到经济困难时,陈独秀跟他
们说:“只要你们有创办的决心和长久支持的志愿,经济方面可以由学校负
担。”于是,“新潮社”便宣告成立,并创办《新潮》月刊。
《新潮》和《国民》杂志的创刊,更使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
来。《国民》杂志反帝旗帜鲜明;《新潮》的读者对象主要是中学生,它的宗
旨是“把中学生在封建主义顽固分子的毒害下拯救出来”。它的发行数量大,
影响面广,时人美誉它是《新青年》的卫星,《每周评论》又是青年人欢喜
无量的明灯,仅在北京一地就发行5 万多份,其议论之精辟、叙事之简洁为
全国新闻之冠。以上几种刊物,对五四运动的发动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
用和指导作用。
1918 年5 月21 日,北大、高师、高工等校学生2000 余人为反对中日
协定,破天荒地举行游行请愿活动。
这次游行请愿活动虽然没有结果,但学生认识到必须联合起来,于是
北京一部分学生组织了学生救国会,并派出许德珩、易克嶷等人南下联络。
他们与天津的北洋大学学生张太雷,工专学生马千里、张传琦、马骏、郭隆
真(女)、谌志笃,武汉的恽代英,九江的方志敏,南京的林祖列,上海的
张闻天等爱国学生建立联系。学生救国会几乎成为全国性的学生团体了。1919
年3 月,邓中夏在李大钊的指导下,在北大发起组织平民教育讲演团,一时
加入的有39 人,宗旨是“增进平民知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他们在北京
的大街小巷作讲演,向平民进行启蒙教育。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是巴黎和谈。
1918 年11 月,大战结束,1919 年1 月,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凡尔赛
宫举行“和平会议”。
中国曾经宣布参加协约国对德宣战,也属战胜国之一,北京政府遂派
外交总长陆征祥及顾维钧、王正廷、施肇基、魏宸组5 人为全权代表参加巴
黎和会。会上,日本代表提出荒谬无理要求:大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包
括铁路、矿产、海底电缆等一切动产及不动产以及筑路开矿权,无条件让给
日本。袁世凯曾以日本支持他称帝为条件,接受亡国的“二十一条”,其中
便有山东问题。段祺瑞为了武力统一全国,大量向日本借款,派章宗祥和日
本政府交换了“中日军事秘密换文”。日本代表在和会上便以“二十一条”
和“中日军事秘密换文”为借口提出无理要求。英、法、美等国首脑不顾中
国代表的请求,答应将德国在山东掠夺的一切权利全部让予日本,并写进《协
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中去。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国人大为震惊,全国上下
奔走呼号,沸沸扬扬。中国人民的感情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与挫伤,青年知识
分子尤其义愤填膺,怒火中烧。
陈独秀分析了巴黎和会后,一再强调要采取直接行动,对中国进行根
本改造。他的言论非常符合激进青年的心意,青年们对他十分敬佩,紧紧地
团结在他的周围。正是在他的这些号召的鼓动下,易克嶷、匡互生、罗章龙、
吴坚民、宋天放、李梅羹、王复生、刘克俊、夏秀峰、张树荣、吴慎恭、吴
学裴、王有德等各院校青年学生,秘密组织了一个行动小组。
这个小组对五四运动的发动起了积极的作用。
1919 年5 月2 日,北大2000 余名学生举行集会,抗议巴黎和会。3 日,
北京各界纷纷集会,讨论山东问题的对策。4 日,陈独秀在《每周评论》上
发表《两个和会都无用》,说国内的南北和谈会议重在党派的权利;巴黎和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