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首领之一,在他看来,社会主义学说可以作为“学术”进行研究,而要他
参加共产党,便是介入了政治活动,那是不行的,因为他们研究系是“不过
问政治”而专心从事学术研究的。
张东荪退出后,便有俞秀松、施存统等人参加。俞秀松和施存统都是
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即陈望道的门生,他们和其他同学一起,在五四
运动后创办了《浙江新潮》,主编是俞秀松。这个刊物刚出版两期便被警察
查封。
俞秀松在《浙江新潮》被查禁后。于1919 年底来到北京大学,见到陈
独秀,经陈独秀介绍,参加了北京工读互助团,在北大哲学系旁听。1920
年3 月27 日,他离京回沪,找到了老师沈玄庐,便留在《星期评论》社工
作。这时施存统也来到上海。
在讨论起草党纲时,决走由戴季陶起草。戴很快动手写好纲领草案,
交给陈独秀,由陈独秀拿给大家讨论。这时戴季陶宣布退出,他说:“孙先
生在世一日,我不能加入别党。”戴季陶是国民党的主要干部,孙中山需要
戴季陶协助他工作,反对戴季陶参加组织共产党。戴季陶离去时声言:“我
无论如何一定从旁赞助,现在暂时退出。”戴季陶从新渔阳里6 号搬走了,
杨明斋租下了这所房子,搬了进来,这里便成了维经斯基召集各种座谈会的
场所。
不久,座谈会又增加了一员,即从日本归来的李达。
李达,号鹤鸣,是湖南零陵县一户佃农的儿子,在1913 年考取湖南留
日官费生,去日本学理工科。他在留日学生中,是留学生救国团领袖人物之
一,曾在1918 年5 月率100 多人回国抵达北京,并与北京大学学生一起向
政府示威请愿。
这次请愿没有取得多大效果。李达回到日本之后,便开始学习马克思
主义著作,读了《资本论》第一卷和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等。他译出数十
万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计有:《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
《社会问题总览》。他成了中国早期为数不多的对马克思理论有较深了解的
人物。
李达回国后同陈独秀见过一次面,陈独秀便邀请他搬到他那里去,帮
助他编辑《新青年》。
李汉俊着手起草党章。由于在起草党章草案时有些问题需要讨论决定,
陈独秀便写信给李大钊和张申府,征求对党的名称的意见,并嘱咐张申府说:
“这种事情在北大只有你和守常可以谈。”关于党的名称,李大钊复信给陈
独秀说,共产国际的意思是“就叫共产党”。
6 月间,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开始筹建,选举陈独秀为书记。7 月19
日,再次举行筹备会议,这次会议为未来中国共产党奠定了基础。会上,陈
独秀、李汉俊、沈玄庐坚决赞成建立中国共产党。8 月,中国共产党上海发
起组成立。成员最初有:陈独秀、李汉俊、沈玄庐、邵力子、俞秀松、施存
统、李达、陈望道、陈公培、赵世炎、林伯渠、李季、袁振英、周佛海、沈
雁冰(茅盾)、杨明斋等,稍后又有李启汉、刘伯垂等人参加。
但是有些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发起活动之后,不久便离开上海:周佛
海、施存统先后去日本继续留学;陈公培和赵世炎先后到了法国求学,李季
稍后又去了欧洲,刘伯垂到了武汉,林伯渠、袁振英、沈玄庐到了广州。这
些人到各地后,大都成为各地党组织的发起人。
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立后,立即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
1920 年8 月22 日,俞秀松、李汉俊、陈望道、陈独秀、沈玄庐、施存
统、袁振英、金家凤、叶天底等人在上海霞飞路新渔阳里6 号聚会。维经斯
基作为苏共(布)远东局代表、杨明斋作为翻译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成立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陈独秀指定21 岁的俞秀松担任上海社会主义青年
团书记。
俞秀松、杨明斋、袁振英首先在外国语学社的先进青年中发展青年团
员,他们吸收了刘少奇、罗亦农、任弼时、肖劲光、任作民、王一飞、许之
祯、傅大庆、柯庆施、周兆秋、梁柏台、卜士奇、袁达时、彭述之、廖化平
等人为团员。
上海共产党发起组织开展了各种活动,积极指导全国各地建立共产党
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组织。
为了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上海党组织决定把《新青年》改为党的
公开理论刊物。
9 月1 日,《新青年》便以崭新的面目,公开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陈
独秀发表了《谈政治》、李大钊发表了《俄罗斯革命之过去及现在》,李汉俊、
杨明斋、袁振英、陈望道、李达、沈雁冰等人都发表了有关俄国革命理论和
实际情况的译文,如列宁小传及其若干著作的介绍,十月革命后俄国的政治、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