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民国春秋_刘凤舞【完结】(313)

  达目的。今天,很想听听大钊先生高见。”李大钊简单地分析了全国军阀割

  据,祖国不能统一之后,旋即说:“中国祸乱的根本原因,在于帝国主义与

  封建军阀。中国共产党提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革命主张。欲达革命

  胜利之目的,首先要建立一个有坚实群众基础的革命政党;其次在采取革命

  手段上,必须依靠真正的革命力量。”孙中山深沉地说:“先生所见,洞若观

  火,也击中我的心病,快翔实地谈谈。”李大钊直言道:“政党是执行革命任

  务的中坚力量,纵观先生组建国民党的历史,及其成分,不能充当此任!容

  我直言:在民国成立前,先生的党曾领导了辛亥革命,表现出一个向上发展

  时期革命党的朝气。但是由于这个党本身的弱点,当时也无法引导革命走向

  胜利。辛亥革命后,孙先生的革命事业一再受挫,而一批官僚、政客和军阀

  混入了国民党,原来的党员也有发生蜕变的。不少人入党只是为做官发财,

  无视党纪,组织系统形同虚设,几乎是一盘散沙? .”李大钊侃侃而谈,孙

  中山觉得不无道理,迫不及待地问:“守常先生对本党的弊病看得如此清楚,

  谅必也有医治之良方?”李大钊说:“孙先生的国民党必须经过彻底改造。

  没有这个改造,国民党不仅不可能继续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作用,而且本身也

  会因为内部的各种腐败因素的膨胀而死亡。”“我未尝不想迅速改变自己领导

  的党的这种状况。早在1914 年,我在日本东京就把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

  党;1919 年,我又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并公布了规约32 条,

  还创办了《建设》杂志,其目的都是想振奋本党的革命精神。可是直到现在,

  也没有产生过效果。”“孙先生依靠的依然是国民党的那批旧人,作为革命的

  指导思想也不十分明确。今天革命事业中的客观形势,需要发动反帝反封建

  的民主革命,国民党要担当革命任务,必须要加进新的血液。”孙中山对这

  一新的提法,很感兴趣:“何谓新的血液?”“就是无产阶级的力量,国民党

  要同共产党建立联合战线。”孙中山望着李大钊问:“联合共产党?”“对,

  联合共产党。”李大钊接着谈了中共“二大”和杭州西湖特别会议关于建立

  国共联合战线的意见。

  孙中山走过来,热忱地握着李大钊的手说:“守常先生,我诚恳地希望

  您能够在这方面帮助我,不瞒您说,国民党内像您这样的人才,我一个也没

  有发现。”“我是个教书的,承蒙孙先生器重,我愿以共产党人的立场,与孙

  先生合作,共同革命。”李大钊有些激动地说。

  孙中山顿时非常高兴,道:“好!守常先生,我现在以中国国民党总理

  的身分,邀请您加入本党。”“谢谢孙先生!不过,我已经是第三国际的一名

  共产党员了,党籍是不能脱掉的。”“这不打紧,您尽管一面作第三国际的党

  员,一面加入本党,帮助我来实现中国革命大业,我们携手合作,并肩奋斗。”

  李大钊严肃地说:“我感谢孙先生的信任,但不知加入国民党需要履行什么

  手续?”“手续简单,由我主盟,你的同乡张继作介绍,填写一张入党志愿

  书就行了!”“好吧。我同意加入先生的国民党,做一名跨党的国民党党员。”

  于是,李大钊当即便加入了国民党。

  陈独秀、张太雷、蔡和森、张国焘、俞秀松等等也相继加入国民党。

  孙中山同李大钊、陈独秀等常在一起,研究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讨

  论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之问题。他们有时连续数小时,畅谈不厌,几乎忘

  食。

  马林也以苏联特使越飞的代表身份多次访问孙中山,同他讨论中苏关

  系问题,并研究中苏合作的具体方式。孙中山欢迎苏联对他的帮助,欢迎共

  产党人同他合作。

  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不但积极采取联合苏俄的

  新步骤,而且也加快了同中国共产党人合作的步伐。

  9 月4 日,孙中山召集了上海的各省国民党负责党员张继等53 人开会,

  陈独秀、马林等均应邀参加会议,座谈如何改进国民党的问题,孙中山在会

  上解释了联俄联共的政策,与会者一致赞成国民党的改组计划。

  9 月6 日,孙中山指定丁惟芬、覃振、陈独秀、陈树人、茅祖权、张秋

  白、田桐、吕志伊、管鹏等9 人组成“国民党改进方略”起草委员会,经过

  一个月的工作,起草委员会拟定了国民党的党纲和总章草案,经过孙中山修

  正定稿。

  11 月15 日和12 月16 日,孙中山连续两次召集有国民党各省代表和共

  产党人参加的会议,审议草拟的党纲、党章和由胡汉民、汪精卫起草的《国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