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我全体官兵,同心同德,奋勇直前,完成‘剿共’之重任,建树统一功勋。
然后回师北上抗日,收复东北,返回老家。”这话引起了东北军中少壮派的
不满,他们向张学良陈诉:“联共抗日的问题迫在眉睫,不容迟疑,应从速
解决。”少壮派重感情,讲义气,对张学良竭尽忠诚,他们的主要成员有孙
铭九、应德田、苗剑秋等人。孙铭九是日本士官学校留学生,与张学良的二
弟张学铭是同学,有胆有识,在张学良总部任警卫营长;应德田是东北大学
学生,思想进步,抗日救国思想强烈。另外还有高崇民、黎天才一些人,这
些人既是张学良的部属,又是他的朋友。
在少壮派和一些进步朋友的影响下,张学良的思想逐渐发生变化。当
时张学良吟诗一首:
极目长城东眺望,江山依旧主人非。
深仇积愤当须雪,披甲还乡奏凯归。
张学良的十几万东北军在陕北“剿共”,连连碰壁,节节败北。1935 年
9 月间崂山战役,王以哲的67 军110 师几乎全部被红军歼灭,师长何立中
被击毙;10 月榆林桥战役,107 师和619 团全部被歼,团长高福源被俘;11
月直罗镇战役,109 师被歼,师长牛元锋毙命;黑水寺之役,106 师一个团
被歼。
短短3 个月就损失3 个师之众。
张学良请求蒋介石补充武器、弹药,以及给两个阵亡师长特别抚恤金
各10 万元等,蒋介石回答说:“特恤碍难照准,两师番号,予以撤销。”张
学良愤慨地说:“我张某人混得不值10 万块钱了!”这时张学良才知道蒋介
石调东北军来西北“剿共”,是一箭双雕,假如打败了红军,东北军的实力
也会大大削弱,或者被红军消灭。少壮派智囊人物应德田进言道:“先‘剿
共’而后攘外是蒋委员长坚定不移的政策,可是他自己又剿得怎样呢?进攻
江西红军4 年,前后5 次投入总兵力达100 余万,结果损兵折将,占了些什
么便宜?红军还是红军,仍然存在!以往的教训,如不及早觉悟,固执坚持,
东北军迟早会在天天‘剿共’声中毁灭自己,委员长的治国决策不能不令人
警惕。再者,东北军迁驻西北‘剿共’前线,越俎代疱,兵马弹药损失得不
到补充,先不说东北军阵亡将士的家属如何安抚?他们跟着副司令辗转南
北,是为了有一天打回老家去,现在他们却成了异乡孤鬼,怎么不令人心寒?
这些东北军阵亡将士的鲜血是感动不了委员长的。他远居南京,坐山观虎斗,
是想借用内战之机一箭双雕,达到既‘剿共’又削弱东北军实力的目的。
现在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对委员长的决策,请副司令深思。”对于应
德田的肺腑之言,张学良回答说:“委员长是握有全国军政大权而又最有实
力的领袖,他要‘剿共’,你就无法停止内战。他不要抗日,中国就无法抗
日,为了团结抗战,我们应该设法谏诤去说服他,不应该抛弃他。共产党主
张团结抗日是对的,但为什么一定要反蒋呢?也许因为委员长要‘剿共’,
因此他们就不能不针锋相对吧!”张学良于1935 年12 月去南京参加国民党
“五大”之后,带领应德田等去上海会见东北著名爱国人士杜重远和抗日爱
国将领李杜等人。杜重远早年留学日本,曾担任张学良的东北边防司令长官
公署秘书,后来杜重远赴上海和沈钧儒、邹韬奋、胡愈之等一起从事抗日救
亡运动,并出版《生活》、《新生》周刊。杜重远对张学良说:“日寇并不可
畏,真正可畏的是一个民族丧失了气节。只要万众一心,中国是有前途的,
也只有在消灭了外患之后,才能谈到中国的光明前程。”张学良听了杜重远
的话,精神振奋,耳目一新,表示绝不辜负友人的期望。
张学良同李杜将军谈话时,提出要尽快找到共产党负责人进行联系,
他在离开上海返回西安时,把应德田留在上海,协助李社与共产党联系。
1936 年1 月25 日,红军以毛泽东领衔有20 名将领署名发出了《红军
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使张学良和东北军高级将
领为之一震。不久,张学良突然接到王以哲由洛川发来的一封密电,称:“被
红军俘去的高福源团长,现被红军派回,据云有机密要事,要求向副司令面
陈。”张学良看罢电报,心情激动,思绪万千:“他还活着!”高福源是东北
军中最能干、最受张学良器重和赏识的一个年轻团长,他早年就读于北京大
学,以后投笔从戎,考入东北讲武堂,后升入高等军事研究班,毕业后在东
北军中由连长一直升到上校团长。他不仅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而且也有一
定的治军本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