榘等人对冯抗战拆台,招致冯的失败。蒋介石将冯调到平汉线。
冯玉祥先到郑州,后到新乡,以后又接蒋的电报回南京参加国防会议。
冯到南京后即被蒋免职,第六战区随之被取消。
由于韩复榘的消极抗战,日军很快逼进黄河北岸,并占据鹊山,向济
南打炮。但是日本进抵黄河北岸后,并未马上渡过黄河,而是按兵不动。一
直到12 月23 日,日军与韩军竟隔河对峙一个多月。
日军不渡河,韩军也不过河迎战,其中的奥妙是:日方仍对韩抱有幻
想,总希望韩出来当汉奸。所以兵临城下,又不攻城,以给韩留有考虑余地,
逼其就范;韩复榘是出自保存自己实力,另有图谋的想法。
日本兵占领上海后,分兵三路向南京进击。一路沿京沪铁路北进;一
路经苏州、金坛向西进;一路沿太湖南岸进击。
由于蒋介石在上海战区战战停停,停停战战,未抓紧有利时机歼灭敌
人,且朝令夕改,造成混乱。国民党军队在上海至南京之间,既不能组织逐
次抵抗迟滞敌人的进攻,又无鲜明的退却目标,因而各自为政,拼命西奔,
致使敌人如入无人之境,很快就进抵南京附近。
战局直转直下,迫使蒋介石急于解决南京的防守问题。他在11 月中旬
连续召开3 次幕僚会议。
第一次幕僚会议只有何应钦、白崇禧、徐永昌、刘斐参加。那大本营
作战厅长刘斐道:“日寇利用它在上海取胜后的有利形势,依仗其海陆空军
和重装备的优势,进攻南京,则南京将处在被敌即将包围之时。我军在上海
会战中损失太大,又经过混乱的长途退却,已无战斗力,非在后方进行较长
时间的补充整训,不能恢复战斗力。在这种情况下,南京是守不住的。我军
应避免在抗战初期与强敌进行决战,更不应在一城一地的得失上争胜负,而
要从全盘战略着眼,同日寇展开全面而持久的战争。拖到日寇对占领我国的
每个县都要出一个连,甚至一个营的兵力来防守战地,即使日寇在战术上有
某些胜利,但在整个战争上它就非垮台不可。但南京是我国首都,不做任何
抵抗就放弃,当然不可。做象征性的防守,适当抵抗后即主动撤退。”白崇
禧、何应钦、徐永昌表示赞成刘斐的意见。蒋介石也说刘斐的意见很对。因
此,刘斐的意见便作为当时的作战方针。
第二次高级幕僚会议参加人增加了唐生智、谷正伦等,唐生智持有异
议,他说:“南京是中国的首都,为国际观瞻所系,又是孙总理陵墓所在,
如果放弃南京将何以对总理在天之灵?因此,非死守不可。”蒋介石模棱两
可地说:“孟潇的意见很对,值得考虑,我们再研究研究吧!”
第三十八章 屠城血证
11 月8 日晚,蒋介石召开最后一次高级幕僚会议,唐生智仍坚持固守
南京。蒋介石问:“谁负责固守南京为好?”在场者都默不作声,最后唐生
智站起来说:“委员长,若没有别人负责,我愿意勉为其难,我一定坚决死
守,与南京城共存亡!”蒋高兴地说:“很好,就由孟潇负责。”蒋又转过脸
去望着何应饮说:“就这么办,有什么要准备的,马上办,可让孟潇先行视
事,命令随即发表。”蒋介石又问:“由谁辅助孟潇守南京。”唐生智道:“我
提议罗卓英和刘兴。”蒋介石说:“很好,那就是罗卓英和刘兴好了。”会后,
蒋介石委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罗卓英、刘兴为副司令长官。唐生智
找蒋介石说:“既然由我守卫南京,我就抱定必死决心,与日军一战,决不
搪塞了事,现在南京只有3 个师,兵力远远不够,我希望至少有10 万大军。”
蒋介石说:“行,再给你6 个军。”蒋介石命令唐生智固守南京后,又于11
月20 日宣布迁都四川重庆,表示要长期抗战。
是时,日本空军已对南京多次空袭,其中有两次轰炸了飞机场。所有
中央机关各部门都纷纷迁往武汉,只有很少的人留在南京。蒋介石为了同德
国驻华大使陶德曼进行谈判,冒着危险留在南京。他躲避到中山陵山下树林
荫蔽的“四方城”的一幢极小的两间房子里。
德国与日本、意大利结成反共同盟,它不仅公开支持日本的侵华战争,
现在又极力劝诱和压迫国民党政府向日本投降。陶德曼向蒋介石转达日本所
提出的7 项停战条件,即:(1)承认伪满、内蒙独立。
(2)扩大“何梅协定”,划华北为不驻兵区域。
(3)扩大“淞沪协定”,设非武装区域,上海国际共管。
(4)中、日共同防共。
(5)中、日经济合作,减低日货进口关税。
(6)根绝反日运动。
(7)尊重外国人在华权利。
蒋介石不敢全部接受,他对陶德曼说:“中国如同意日本的要求,国民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