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民国春秋_刘凤舞【完结】(563)

  一种无形的巨大魔影已经笼罩在他们头上,他们名义上是受日本宪兵“保

  护”,但心里明白,已被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得日本人的同意。这种

  监视式的“保护”,一直持续到后来汪精卫搬到愚园路1136 弄住宅以至南京

  颐和路34 号汪公馆。

  汪精卫一到上海,便迫不及待地要求赴日谈判。他先让周佛海、梅思

  平与日方代表今井武夫在“重光堂”进行预备性谈判,尔后他同周佛海、梅

  思平、陶希圣、高宗武、褚民谊等反复讨论,拟定了《关于收拾时局的具体

  办法》,作为向日方提供的谈判条件。

  褚民谊与汪精卫连襟,是老同盟会会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

  党政府行政院秘书长、国民党新疆建设计划委员会主任委员。汪精卫出逃后,

  他曾在上海各大报刊登启事:“声明一切,盖犹亲戚归亲戚,政治归政治,

  对汪和平运动,绝无参加之意向。”汪精卫一到上海,便秘密召见他,他即

  决定参加“和平运动”,成为汪精卫汉奸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

  5 月31 日,上海大场机场附近十步一岗、五步一哨,临时断绝通行,

  戒备非常严密。

  汪精卫、周佛海、梅思平、高宗武等一行11 人,登上飞机,赴日谈判。

  日本内阁又有变化。不久,近卫内阁在内外交困中总辞职,平沼骐一

  郎继而组织新内阁。平沼上台后有好几个月都没有迹象表示对汪另组政府感

  兴趣。5 月11 日,今井武夫将汪精卫准备在南京建立政权的设想向东京作

  了报告,日本政府犹豫不决,甚至想阻止汪的东京之行。由于影佐祯昭和田

  尻爱义一再要求,日本政府才勉强答允汪赴日。田尻爱义在发给日本外相有

  田的电报中称:“重庆方面,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产党势力外,还有以

  50 万国民党中央军为基础的主战派,因此,要想使蒋介石屈服或使中央军

  从内部转向和平的方向,都并非易事,虽说以孔祥熙为首的‘和平’的气氛

  也很浓厚,而且在赞成汪精卫主张者不在少数,这些人虽想待机脱离重庆,

  但目前只能进行地下活动。

  如果不愿蹉跎岁月,坐失良机,那么,目前对华政策的唯一道路,就

  是以汪为中心迅速建立作为新中央政府母体的占领区统一政权,使日本好收

  渔翁之利。”6 月6 日,日本政府五相会议通过了《建立新中央政府的方针》,

  决定汪精卫出面组成伪中央政府,必须遵循符合日本政府利益的3 项规定:

  第一,要有汪精卫、吴佩孚、“临时”和“维新”政权、改变主意的重庆政

  府等共同组成;第二,满足日本政府侵华的各项要求,并签订秘密协议;第

  三,成立的时间,要“适应于综贯全局的战争指导上的阶段,以自立的观点

  处置之”,“特别需要具备人的因素与基础实力”。日本期望建立的“新中央

  政府”,不过是日军占领下的各种势力的集合体,是一个松散的“全国性”

  的傀儡政权而已。为引诱汪精卫就范,日本政府还指令:在不重要的问题上,

  要让汪的愿望得到满足,使他觉得有一个“光明的前途”,产生日本完全“诚

  恳”的印象;但在一切重要问题上,绝对不能有所改动,必须迫使汪精卫同

  意日本政府的既定政策。

  汪精卫一伙在东京等待了10 天,对于日本政府的决定却蒙在鼓里。6

  月10 日,他才接到通知去拜访平沼,以后又同海相米内,外相有田,藏相

  石渡,前首相、现任枢密院议长近卫,陆相板垣会谈。日本政府使出娴熟的

  软硬兼施、恩威并举的伎俩,逼汪驯服。

  特别是在汪与板垣的两次会谈中,汪看到了一副威严的面孔,了解到

  日方的某些真实意图,使他失望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板垣劈头的一句话说:“我认为,要在中国建立新的强有力的中央政

  府,必须争取重庆方面的要人和军队的多数,您对此一定有相当的把握,如

  果能够听到有关这方面的情况,实为荣幸。”汪精卫觉得这是在奚落他。但

  他没有一兵一卒,也没有一寸地盘,只能听凭日本的摆布,便迎合板垣说:

  “重庆方面大部分要人心里希望和平,不满意蒋的容共政策,由于受到严密

  监视,逃出重庆极为困难。今后可以乘一个机会来分散蒋的势力,一举促成

  重庆崩溃。对于军队,只要善于利用,就可使其为建设新中国的基础。为日

  本计,给予中国民族生存的机会,保留他们的希望,这是最明智的策略。”

  板垣对汪精卫的《关于收拾时局的具体办法》提出种种指摘:“新政府成立

  后,只废止维新、临时两政府的政府名义,而不是取消其内容及其事实,并

  且还要把临时、维新两政府与日本之间发生的关系,以某种组织形式保持下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