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部队,编组成为几个较强大的机动兵团,将原有的小兵团概行归并。这几
个兵团应位置于徐蚌地区,信阳地区、襄樊地区,其主要任务是防止共军渡
江,并相机打击共军,在长江以南地区速编练第二线兵团。”会后,蒋介石
偕同宋美龄宴请参加会议的人,散发了《为什么要剿共》的宣传品。
又分别召见杜聿明、宋希濂、黄维等亲信将领,布署新任务。要杜聿
明去徐州剿总任副司令兼第二兵团司令。蒋对杜说:“徐蚌为首都门户,关
系甚大,我们有强大的兵力在这个地区,共军是不敢转举渡江的。”徐州的
“剿共司令”原是顾祝同,因顾祝同升任参谋总长,蒋介石要蒋鼎文继任徐
州“剿总司令”,蒋鼎文以健康为由,坚辞不就。顾祝同认为蒋鼎文日嫖夜
赌,挥霍无度,已不堪重用。于是,蒋介石想起了寂寞已久的刘峙。但有人
认为刘峙是败军之将,遇事迟疑,不能委以重任。蒋介石则认为刘峙虽然打
了一些败仗,但终究忠信可靠,虽然缺乏果断,但辅之以杜聿明、郭寄峤这
样的虎将,可收短长互补之效。刘峙对于蒋介石的再次任用受宠若惊,表示
“义不容辞”,尔后赴徐州就任。对刘峙的上任,时人有言:“徐州是南京的
大门,应派一员虎将把守,不派一虎,也应派一狗看门,今派一只猪,眼看
大门会守不住。”蒋介石要宋希濂去汉口任华中剿总副司令兼兵团司令,他
对宋说:“华中剿总位置于鄂西北地区,主要是要防止共军进入四川及阻止
共军在宜沙一带渡江窜入湘西。”蒋介石要黄维到平汉路的信阳编组一个兵
团,他对黄说:“主要是防止共军进犯武汉。”蒋介石将“分区防御”改为“重
点防御”,以北平、西安、汉口、徐州、沈阳为5 大战略据点,企图使解放
军“吃不掉”、“啃不烂”。其具体部署是:东北剿总布4 个兵团约55 万人。
总司令卫立煌率30 万人防守沈阳,副司令郑洞国率10 万人防守长春,副司
令范汉杰率15 万人防守锦州,以保持与华北的联系。
华北“剿总”布4 个兵团,约55 万人,分布于北宁路和平绥路沿线的
山海关至归绥一带,总司令傅作义坐镇北平。
徐州“剿总”布4 个兵团和4 个绥靖区,共约60 万人,分布在徐州及
其附近的津浦路和陇海路沿线,刘峙坐镇徐州。
华中“剿总”布兵75 万,分布于以汉口为中心的地区。
总司令白崇禧坐镇汉口。
西安“剿总”布兵30 万人,分布在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一带。总司令
胡宗南坐镇西安。
毛泽东等策划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首先打响的是辽沈战役。
在辽沈战役开始前,毛泽东曾致电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委罗荣
桓、参谋长刘亚楼:“要预见敌人撤出东北的可能性。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
是以封闭国民党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毛泽东指示林罗刘:为就地
全歼东北敌军,东北野战军必须首先集中力量控制北宁路锦州、山海关段,
以及山海关、滦县段。这样既关闭了东北大门,切断了东北敌军与关内的联
系,在战略上又实行中间突破,使东北的卫立煌与关内的傅作义相互孤立。
果然,在南京国民党军事检讨会上,有人提出“干脆撤出东北,集中
军力,可作他图”的主张,并建议第一步撤到锦州,视时局变化,进可以“恢
复东北”,退可以安全撤出。
但蒋介石对美国出兵抱有幻想,举棋不定。
蒋介石同卫立煌在战法上也有争执。卫立煌主张采取稳重态度,不管
解放军打到什么地方,守军如何告急,他总是把主力集中在沈阳附近不动,
并说:“共军的战术是围城打援,我们不能上当。”蒋介石派国防部第三厅厅
长罗泽闿飞抵沈阳,建议卫立煌趁沈阳暂时稳定之机,以精锐部队打通北宁
路沈锦段。卫立煌坚决反对,派副司令郑洞国飞赴南京,向蒋介石说:“目
前各军均疲惫不堪,正在休息,若侧敌长途行军,在兵法上有破绽,至为不
妥,东北实地指挥将领均不同意出兵辽西方案。”仍拟坚守沈阳,待部队整
补完毕后,相机打通沈锦线。蒋介石颇为不快,坚令卫立煌执行原议,并将
主力撤至锦州,必要时可放弃吉林、长春。郑洞国快快回沈复命。
郑洞国向卫立煌转述蒋的意见后,卫立煌仍坚持己见,再派赵家骧等
赴南京见蒋,陈述利害得失。是时,蒋介石不想在军事上造成大的动荡,方
才允许卫立煌在东北暂时维持现状,加紧补充训练,待整训完毕,再由沈阳、
锦州同时发动攻势,打通沈锦线。
不久,蒋介石把卫立煌召来南京,要卫立煌立即执行打通沈锦线。卫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